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白·忆秦娥》李 白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①。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②。乐游原上清秋节③。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④。
江山无尽图(局部) 【明】 弘仁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注释 ①“箫声”两句:用《列仙传》中箫史和弄玉的典故。《列仙传》卷上:“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梦断:美梦被打扰、被惊醒。②灞桥: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因汉文帝的陵寝在此,故名之曰灞陵,附近的桥亦因此名曰“灞桥”。灞桥是长安人士送别的地方。《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甚高,登临远眺,视野开阔宽敞,可以瞭望长安城的全貌和四周的汉代陵寝,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长安的士女都会来此聚集,登临游赏。④汉家陵阙:指分布在乐游原周围的汉代帝王陵寝。阙:古代陵墓前的牌楼。
鉴赏 这首词的作者归属历来也存在争议,此归为李白所作。
此词没有像《菩萨蛮》一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的感受。它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映在窗前。梦断了,可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之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令她孤影自怜。因此下面自然转到对“灞陵伤别”的回忆。一年年、一月月,作者借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心中对某种事物的执著追求。
词的上阕始终纠结在个人的悲伤离合中,下阕却笔锋一转,出现较大的跌宕。似乎这种比拟的手法已经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于是词人抛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投入到画面中。主人公独立在西风残照之中,个人的忧愁全部被抛开了,作者从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中进入了历史的忧愁。古道悠悠,所有的繁华全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那与陵墓相伴的萧瑟西风、如血残阳。这是对盛与衰、古与今、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反思。秦代、汉代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又使人联系到唐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交融在一起,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所以上阕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下阕的过渡也显得非常自然,且更加深沉。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情感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菩萨蛮》和《忆秦娥》两首词的出现,是词史上让人耳目一新的奇迹。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应公《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然而,这首诗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但它确实又是“盛唐气象”的一种,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在李白天宝后期的作品《古风》(四十六)《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可以说它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却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从这里也可以推测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诗人用比拟的手法,用秦娥抒写情怀,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意境博大开阔,风格雄厚,我们从敦煌词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格调,而不似晚唐中的清婉绮丽。正如宋陆游所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趣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花间集跋》)(朱铭)
集评 宋·邵博:“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
明·顾起纶:“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花庵词选跋》)
明·卓人月:“徐士俊云: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古今词统》卷五)
明·周敬:“周珽云: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
清·黄苏:“此乃太白于君臣之际,难以显言,因托兴以抒幽思耳。言至今箫声之咽,无非秦地女郎,梦想从前秦楼之月耳。夫秦楼,乃箫史与弄玉夫妇和谐吹箫、引凤升仙之所,至今谁不慕之? 岂知今日秦楼之月,乃灞陵伤别之月耳。”(《蓼园词选》)
清·陈廷焯:“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云韶集》卷一)
链接 词牌《忆秦娥》。《忆秦娥》首见于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据《乐府·纪闻》的记载,《忆秦娥》即是唐代教坊曲《忆秦郎》。《忆秦娥》词牌又名《秦楼月》《蓬莱阁》《双荷叶》《碧云深》《花深深》等。《忆秦娥》双调,最早为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多用仄韵,北宋贺铸始用平韵。
上一篇:《两宋词·汪元量·忆王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曾觌·忆秦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