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李清照·小重山》李清照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①,江梅些子破②,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③。留晓梦,惊破一瓯云④。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⑤。归来也,著意过今春⑥。
注释 ①长门:汉代冷宫之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②些子:宋代俗语,指一点。③碧云笼:又称密云笼,盛放茶叶的器皿。宋蔡襄的《茶录》:“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宋人饮茶,碾碎再罗,然后入汤。“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碧云,言茶色青。④一瓯云:一盏茶。云,喻茶色。《茶录》:“茶色贵白……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⑤东君:司春之神。⑥著意:宋时俗语,犹言好好的。
鉴赏 本词作于建炎二年(1128),时李清照刚到江宁(今江苏南京),此篇抒写的是她内心的忧愁,虽是浓愁深怨,作者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表情达意,这就使得全词委婉曲折,隽永深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点明了时令,正值春季,春草青青,孕育着无限风情。“长门”,是汉代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地方,现在连如此凄凉的地方都已是生机盎然,绿色弥漫,这个春真的是风和日丽,明媚灿烂。其实,“长门”此处还指代李清照寓居江宁时的家门,她借用了“长门”清冷的物象内涵,渲染出了浓浓的寂寥氛围,春意无限,风光旖旎,繁华嫣然,门外春光无限,门内依旧是萧瑟、凄清。这句作者借用了五代薛昭蕴的词句,传递了春的讯息,烘托了词人的心境,毫无雕琢之感,妥帖自然。
“江梅”句是一幅别致的画面。江梅,又称野梅,初春开红白色花,江梅花开,昭示着春已到来。此时江梅“些子破,未开匀”表明梅花还未开遍,枝头上尚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儿与蓓蕾相映成趣,错落有致,并与地上的春草联袂,构成了一幅明媚的初春图景,又把春之美加深了一层。
春色如此美好,不小酌香茗岂不辜负了它的曼妙,于是作者将镜头忽转,定格在了饮茶一隅画面中。宋人多将茶制成茶饼,需饮用时即用茶碾将其碾成细末,然后煮饮。“碧云笼碾玉成尘”即是这种程序的概括,而且“碧”“玉”又衬托出了茶色之好,其清香醇厚自知了。词人慢慢品味,细细辨别,沉浸在饮茶的宁谧与惬意中,但是当她忽而想起了今晨的“晓梦”,她所有的陶醉顿时都被惊破了。她想到了什么呢? 作者没有言明,其实也只能是家国愁怨和相思情深。词人此时已南渡,可谓离乡背井,随风漂泊,刚刚安顿下来,想欣赏一下春色的美好,无奈,所有的希望都被内心的烦扰打破。春江早梅,是可喜之景;香瓯品茗,是可乐之事,现在看来都是奢侈,自己终究不能全身心地置身于这种欢悦与闲适中,国破家亡的人是没有心情谈幸福陶醉的。
时间悄悄流淌,不经意间,已到了黄昏,下阕即是描写暮色中的情与景,委婉深沉。月光如水,静静地倾泻在稀疏的门帘上;花儿弄影,飘散出缕缕清香。春日的黄昏,竟是如此恬静,如此幽美,难怪作者会生发出“好黄昏”的感叹,这三句作者似乎表现出欣喜与兴奋,但是真的如此吗?“压”“重”“铺”几字便流露出了词人的真实心境,这几字都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与春的芋绵、蓬勃毫不搭配,作者如此着笔不过是为了反衬内心的伤痛:花美,月淡,好黄昏,但是不似故乡,无人共赏,还有什么情韵,景愈美,心愈悲,对比衬托中,全是愁恨。
雍正妃行乐图 【清】 佚名 私人藏
作者没有止笔,继续引出一句“二年三度负东君”来继续表现这种愁闷,两年,三次辜负了春的美意,让大好的时光白白逝去,词人为什么语出此言呢?这其实是她在南渡前后,生活遭际的展现,建炎元年春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李清照辗转流奔,于建炎二年春抵达江宁,此二年,时局动荡,她与赵明诚多离别,所谓“三度”者,指靖康二年、建炎元年和建炎二年也,其中靖康二年与建炎元年实属一年,依年号故又称二年。这几年中她纠结在世事变迁,家破人亡的灾难中,自然是没有兴致赏春了,何况丈夫还常常不在自己身边,一切都索然无味。
“归来也,著意过今春”是作者的心声,她决定要认真地度过这个春天,不再辜负东君的深情,但是她能做到吗?“留晓梦,惊破一瓯云”早已表明她愁肠百结,忧愁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此刻,她又怎能全身心地去投入到欣赏春景的快乐氛围中去,这不过也是一场梦,而这梦也会被眼前的风光惊破,毕竟南北的风光迥异,今昔生活不同。
全词语言清雅,画面优美,格调幽婉,感情沉郁。作者以细腻的手笔将春的美丽淋漓展现,从而反衬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万千。春既是引发词兴的角色,更是触景伤怀的契机。作者娓娓道来,倾诉了国破家亡后漂泊者的真实心曲,让读者重温了那段伤痕岁月,也洞悉了乱世中人们的普遍愁绪。(张雅莉)
上一篇:《唐宋五代词·韦庄·小重山》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吴淑姬·小重山》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