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周邦彦·无闷》周邦彦
周邦彦
云作重阴①,风逗细寒②,小溪冰冻初结。更听得、悲鸣雁度空阔。莫雀喧喧聚竹③,听竹上清响风敲雪。洞户悄④,时见香消翠缕⑤,兽煤红爇⑥。凄切。念旧欢聚,旧约至此,方惜轻别。又还是、离亭楚梅堪折⑦。暗想莺时似梦,梦里又却是,似莺时节。要无闷⑧,除是拥炉对酒,共谭风月⑨。
注释 ①重阴:指云层密布的阴天。②逗:逗引,引得。③莫雀:傍晚的雀鸟。莫,同“暮”。④洞户:犹言“洞房”,幽深的内室。⑤翠缕:此指香煤的青烟。⑥爇(ruò):焚烧。此处谓兽炉中焚烧着香煤,时间一久,翠烟渐渐消散。⑦离亭:古代建于离城稍远的道旁供人休息的亭子,古人往往于此送别。楚梅:楚地的梅花。⑧无闷:没有苦恼。多形容遗世索居或者致仕修养者的心情。⑨谭风月:谓清谈。谭,同“谈”。
梅竹聚禽图【宋】佚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周邦彦词作的章法结构,主要是从柳永词变化而来。柳词善铺叙,但多是平铺直叙,一般为时空序列性结构,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空顺序来组织词的结构,明白晓畅,但失于平板单一而少变化。周词也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这首《无闷》虽然不是周邦彦的代表作品,但是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周词的写作特点。
作品开篇写出一派初冬景象,“作”“逗”两个动词可见炼字之精,“云作重阴,风逗细寒”对句极难与现代汉语对译,然而囫囵解之,却是声腔圆美,贴切工巧。天色阴霾,却说是云所致;气候微凉,却言为寒风逗引,将客观的情景加上了主观能动的色彩,拟人的手法颇有意趣。“小溪冰冻初结”点明季节,以上三句从视觉角度描述眼前景象。“更听得”一句转入听觉感受,大雁在天空中悲鸣,苍凉的声音让天空都显得辽远空阔,通感技巧运用巧妙。同时这样的雁鸣声有一种开启听觉的感觉,因此接下来描写的都是各种声音。用“喧喧”来形容竹,让我们想到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竹上清响风敲雪”写在风雪之中听竹声,风声,雪声,可谓极其风雅之事。“竹”字在二句反复,似乎繁缛。然而细读原文,就会发现这似乎是词人有意为之,后文中又有“旧”字连续出现,“莺”字连续出现。这并非作者才力不逮,找不到其他词代替换用,而是有意造成一种语义上的反复与联系。
上片至此描写的都是室外的景致,从“洞户悄”开始,词人的视角转入内室。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悄”延续了上文对听觉感受的重视,“香消翠缕,兽煤红爇”四字令人声色大开,八个字中充斥了对人的感官的各种冲击与刺激:“香”是鼻子所闻到的味道;“翠”和“红”是眼睛所看到的,也是最富有对比性的鲜明的颜色,二者搭配,极为醒目;另外“消”和“爇”还让人隐隐感到了温热的温度。嗅觉、听觉、触觉三者集合在这八个字中,香艳暖昧的氛围弥散其中。
词作下片从写景转向抒情,“凄切”二字定下下片基调。作者如此伤感的原因是“念旧欢聚,旧约至此,方惜轻别”,正可谓是“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欧阳修《浪淘沙》)。“暗想”二句颇有现代感,作者也许受到庄生梦蝶的启发,在回首温馨的往事时,觉得那像梦一般美好得不真实,而在梦中,往往又回到了最幸福甜蜜的那一刻。词人把曾经甜美的往事概括成了“莺时”一词,凝练自然,令人有无限遐想。最后一句“要无闷”句,再次回到现实。按《无闷》为周邦彦自度曲,其调名即从此而来。“拥炉对酒,共谭风月”的画面极为温馨感人,让我们想到了唐代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那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面看宕开一笔,是为解脱悲哀之笔,然而“拥炉对酒,共谭风月”,必定是和可心的那个人才能真正“无闷”,可是聚散不易,下次相逢又在何时?如若不能与其相对小酌,必定又是在相思之中不断重复感慨“凄切”了。
本词文笔跌宕,变幻多姿,作者运用今昔回环的写作方法,情、景、事交错,备极吞吐之妙。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刻画,使情思毫发毕现。(付海婧)
上一篇:《两宋词·姜夔·惜红衣》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唐宋五代词·温庭筠·望江南》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