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梅尧臣·苏幕遮》梅尧臣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①。乱碧萋萋②,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③。窣地春袍④,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释 ①墅:田庐、村舍。杳:看不到踪影。②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③庾郎:指庾信,少有文名。④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春袍:春衣。
鉴赏 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萋萋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之句,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南唐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句则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梅尧臣这首咏草词以拟人化手法描绘了春草的形象和特色,抒发了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仿米山水图(局部)【明】陈淳 故宫博物院藏
雨后长堤上的青草平整凄迷、露光闪烁,青翠可爱。尤其是在雨后的早晨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物象明媚,青草更是显得春意盎然和生机勃勃。作者由春草联想到了正值青春年少的南朝才子庾信。庾信“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成名很早,四十二岁时出使北魏被羁留,被迫仕于北朝。作者在这里用庾信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也有自指之意。宋代的官服制度规定: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窣地春袍”,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像庾信那样初入仕途,穿着拂地的青色章服的情景。作者由春草联想到青服,再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不禁回想起了当年如春草般意气风发的少年情怀。
过片“接长亭,迷远道”二句化用了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诗意,隐喻了作者数十年“走马类转蓬”的宦游生涯。如今春草又绿,归期遥遥,不觉自伤。“堪怨王孙”中的“王孙”一词多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草。草含怨恨,其实是抒写自己不得早归的怅恨之情。对宦海浮沉的厌倦,早年意气的失落,语调也不禁自怨自艾起来了。“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唐李贺《十二月乐词》中的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不顺,归期杳杳。结句转入写景,描写了残春的迟暮景象。“翠色和烟老”的“老”字与上阕结句“嫩色宜相照”的“嫩”字相互对应。从春草由嫩变老的过程中隐含了作者的伤春之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嗟叹人生迟暮的心情。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梅尧臣论诗主张“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这首词意新语工,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正体现了他的诗论主张。(李飞跃)
集评 宋·吴曾:“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略),欧公击节赏之。”(《能改斋漫录》卷一七)
链接 梅尧臣论诗提倡“平淡”。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继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必须真正有感而作,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就是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所谓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也。梅尧臣还提出,作诗要“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观点深得欧阳修的赞许,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加以援引。因而,在诗歌风格上,他极力追求“平淡”之风,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明确提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他所谓的“平淡”,就是要求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意新语工”的诗歌。
上一篇:《两宋词·范仲淹·苏幕遮》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周邦彦·苏幕遮》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