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抡·踏莎行》张 抡
张 抡
山居十首①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②。丹枫万叶碧云边③,黄花千点幽岩下④。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⑤,忘形共说清闲话⑥。
注释 ①山居十首:本词乃是十首《踏莎行》中第七首。②堪:可以、能够。③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④黄花:菊花。⑤松醪(láo):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野人:此处指山民、农夫。⑥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形迹。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
明月种树图 【清】 汤禄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据词题及词中内容可大略推知,本词作者曾在秋日山居于幽静之处,逢山中枫叶染红、菊花开放的美好景致。上阕写秋意遍浸山中风物,枫叶与黄花各有风韵;下阕写秋月下良辰美景,作者与山民饮酒闲话。
上阕首二句开篇明志,总领上阕,极其概括地写出了秋意浸染天地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作者着力渲染的核心意象是“秋”与“山”,其用笔可谓简练。“入”字极富于智慧,可谓理解到时间的本源意义,“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 ·系辞下》),“秋”所暗示的时间就如转动的车轮,将万物都纳入、裹挟、卷入到秋意之中,“入”字充分展示了时间将万物聚集在一起的强力,“秋”之降临,聚集万物而染上秋意,万象“潇洒”,孰能例外? 而据“云山”一词,可推测出作者是站在山腰或者山顶来俯视这辽阔旷远的景象的。“物情”盖出自“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所指代的是万物的存在状态,秋意浸染层林,点染万物而成“潇洒”,因而“百般景物堪图画”。作者以“图画”比喻眼前景致,而以意象渲染意念与精神,因而作者此处乃是突出秋意涂抹染画的力量,即那“入”的强力。
上阕末二句重点刻画“百般景物”中的最耀眼者:“丹枫”与“黄花”。血红的枫叶与金黄的菊花都是秋天时令的象征物。山岭丹枫茂密丛结,每到深秋,寒霜洗后,万叶血红,壮丽如锦,红色为底,碧云为边,甚为壮观。“边”字充满想象力,呈现出天地红白相接的壮观景象。有人如此形容山岭丹枫,“曲曲皇皇伸九天,深秋碧云使人寒。枫林含血染红叶,一片丹心献人间”,亦可见一斑。而菊花金黄色的高贵与亲切又让人在寒霜秋意中充满温暖,作者放眼望去,万山菊花点点,与苍翠幽岩相伴,密密切切,如撒如播,“千点”突出菊花在秋阳下的点点闪亮。上阕所突出者无非是一个“秋”字,古往今来咏秋伤秋者何其之多,歌咏枫叶与菊花者又何其之多,但作者却能用相当素洁的手笔,达到不凡的功效,亦堪称难得。
下阕承接上阕写秋日“佳辰”而来,转而写更加让人怜爱的“清夜”。一写白日,一写清夜,展现出作者山居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一轮明月林梢挂”,运笔简约,透露出秋夜里几许清辉寒意,见那树枝稀落,月光清冷,仿佛如工笔画之粗疏线条,此句旨在突出“清夜”之“清”。下阕末两句将前述铺陈的景致都融入到作者山居生活的体验中,从“百般景物”“清夜”“明月”,最后归结到人的生活,没有人生存的世界毕竟是清冷寂然的世界,明月、松醪酒、作者、山民、闲话,如此的世界才堪称完整。松醪酒之热烈,闲话之悄然忘形,正对比于清夜月光之冷清,饮酒与闲话正是秋天山居生活的美妙所在,忘记尘世诸般烦恼,没有几多儿女情长。“常”“清”两字点化出作者山居生活的忘情心境,可谓得逍遥之乐,得“忘形”之醉。
全词短小而凝练,结构层次分明,一白日一清夜,一秋意一闲情,过渡自然,起承转合有度。语言简练有力,朴实而颇有匠心,以心境统摄情景,并非一般矫饰浓艳之词所可比拟。(张伟特)
链接 宋代公主的下降仪式。下降,指公主出嫁。宋制,被选中作为公主之夫者,即拜驸马都尉,并赐玉带、袭衣等物,谓之“系亲”。又赐聘财银万两,甲第一区。因为礼数大都由朝廷包办,所以六礼中的前五礼已无必要进行,剩下来的主要就是亲迎。至夫家,则行同牢、见舅姑、醴妇、盥馈、飨妇礼。宋初,公主下降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神宗时革此陋习。公主死,驸马不得再娶,甲第收回,或另赐府第。
上一篇:《两宋词·吕本中·踏莎行》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洪迈·踏莎行》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