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①,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卷帘人:指卷帘的侍女。
鉴赏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名作,它以新巧别致、出语天然而为人瞩目,明蒋一葵《尧山堂偶隽》谓此词:“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作者抓住了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段,刻画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营造出了幽美、清灵的意境。
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昨夜生活的追忆。“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宵风猛雨狂的情景,正值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逼迫,风声、雨声不断入耳,词人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浓睡不消残酒”并不是指作者贪恋酒香,而是突出她惜花的心事沉重,因为怜惜,所以忧愁,因为忧愁,转而借酒,“浓睡”暗示出了她饮酒至醉的惆怅。
“试问”二句是作者醒后的一幅画面:浓睡刚醒,残酒未消,她不顾身体疲惫便迫不及待地追问侍女。作者没有点明问的是什么,仅用虚笔,通过侍女的回答得知谜底,此时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词人那焦灼而殷切的神情。一个“试”字就将她的紧张全部烘托出来,她深怕出现令其心碎的结果,而侍女自然不懂她的心事,只是简单的一句“海棠依旧”,草草作答。问得极有情,答得极平淡,一问一答,曲折有致地表现出了二人对自然的不同感触,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惜花怜花、热爱自然的心境。
李清照听到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本应高兴、欢心,可见风雨并没有吹落残红,让花香消玉散,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带出凝重的反问“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又将词人的关切之情淋漓展现。词人用的是揣度语气,其中却隐含着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也只有热爱生活之人才会对大自然观察得如此细微,一夜雨疏风狂,绿叶经过雨水的滋润,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而鲜花经不起雨打风吹,凋零陨堕。海棠自然不会“依旧”,想必已是憔悴不堪了。作者的心痛与感叹跃然纸上。
这首词历来为人们称道,如清黄苏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字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而“知否”三句更是为评论家崇拜之至,如宋陈郁:“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藏一话腴》甲集卷一)明瞿佑:“‘应是绿肥红瘦’,语甚新。”(《香台集》卷下《易安乐府》)明沈际飞:“‘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清陈廷焯:“世徒称其‘绿肥红瘦’一语犹是皮相。”(《白雨斋词话》卷六)等等不一而足。
李清照的笔下完全是寻常词汇,像“知否”即是口语,“绿”“红”是最普通的色彩,“肥”“瘦”又是日常生活语言,带给人的美感不多,而她却能将其巧妙结合,自铸伟词,尽显神韵。她运用俗语也非常到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处处新颖生动,的确让人心悦诚服。“知否”三句,后人多有模仿,但远远达不到李清照的艺术高度,如明卓人月云:“此词安顿二叠语最难。‘知否’、‘知否’,口气宛然。若他人‘人静人静’、‘无寐无寐’,便不浑成。”(《古今词统》卷四)清王士禛:“雕组须不失天然,前辈谓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固是确论。尤须雕组而不失天然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若‘柳腴花瘦,蝶凄蜂惨’,即工,亦‘巧匠琢山骨矣’。”(《花草蒙拾》)
这首《如梦令》最大的特点就是曲折、婉转、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李清照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简单片段,淡妆浓抹,翻出新意,虽是寻常语句,却尽显风流别致。(张雅莉)
集评 宋·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有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六)
明·张綎:“韩偓诗云:‘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香。’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藻思者矣。”(《草堂诗馀别录》)
海棠禽兔图 【清】华喦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词眼。词中抒发情感、描写景物最传神、最精粹的语句,谓之词眼。词眼所在,往往是词中的警句所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元人陆辅之《词旨》最早列出词中“词眼”二十六处,如李清照《如梦令》之“绿肥红瘦”、史达祖《双双燕》之“柳昏花暝”等。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精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岂能开阗变化,一动万随耶?”(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上一篇:《两宋词·谢薖·如梦令》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李清照·如梦令》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