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戊申岁①,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②,因赋此。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③,青云得意④,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⑤。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⑥。此心无有亲冤⑦。况抱瓮、年来自灌园⑧。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⑨,也妨贤路⑩,休斗尊前见在身(11)。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12)。
注释 ①戊申岁: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②“奏邸”句:传报公文的邸报中突然出现我因病辞官的消息。辛弃疾早在淳熙八年冬就被罢官,因此邸报中的内容明显属于谣传。奏邸,宋朝在京城置进奏院,诸路州郡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罢黜,编为定本后,报行四方,称为邸报。③“况白头”二句:化用唐白居易诗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④青云得意:指仕途顺利。⑤“抖擞”三句:《南史·陶弘景传》载陶弘景擅长琴棋书法,还未成年就被引荐为诸王侍读,虽身居要职但离群索居。后来他挂官服于神武门上,上表辞官。渠,它,指官服。无恙,指官服完好。合,应该。⑥鸡晓钟昏:指早晨和晚上。⑦亲冤:仇人和亲人。《五灯会元》:“佛教慈悲,冤亲平等。”⑧“况抱瓮”句:《庄子·天地篇》载子贡过汉阴,见到一个老人凿隧道入井取水灌溉田圃,用力多而收效少。瓮(wèng),瓦盆、瓦罐。⑨青山:指隐居。⑩贤路:仕进之路。(11)“休斗”句: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云:“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斗,在此处有受用的意思。(12)楚些:代指楚辞。“些”是楚方言中的常用字。招魂:楚辞中有《招魂》,此处借指招归田园。
达摩像 【清】 王震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遭到参劾落职家居上饶带湖已经七八年了,而就在这一年,邸报中忽然传出他因病引退的消息。如此荒唐的消息令他啼笑皆非,因而写下这首词作为回应。词作表达了许多层意思,多层意思之间又不乏矛盾之处,内涵相当丰富,需要逐层理解。总的说来,上片较为洒脱,而下片词意的表达迂回曲折,几种对立的想法相互纠结,文字底下有一股怨气涌动。
词人以“老子”自谓,开篇即声明出离人间恩怨的态度,旷达豪放。“笑尽”二字极写自己的潇洒意态,此等潇洒乃是历尽沧桑后的通脱,下片借用佛教“冤亲平等”的说法表明心中已全无芥蒂,摒除亲怨之别,所以人间儿女之间的恩恩怨怨自可一笑带过。词作起头三句像是一个宣言,它是对隐居多时之后再次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官场是非之中的一种明确回应,以一个超脱者的身份撇清与纷扰世事的关系。以下几句从正反的不同角度写归隐的决心:人生苦短,正当尽早远离世事,独往青山,怡情养性;即便一时青云得意,也不必多作流连,功名毕竟身外事,非长久事。针对罢居七年之后又被传出挂冠的消息,稼轩的态度既洒脱又消极,他当年是因为遭到弹劾而被动去职,并非厌倦官场主动离职,而今想来当年就该早早地挂冠而去,全身而退,这种带着谐谑意味的假想中包含着无奈、自嘲和对荒唐邸报的嘲谑。陶弘景擅长琴棋书法,还未成年就被荐为诸王侍读,可谓少年得志,但他虽然跻身显贵之列,却并不与俗人为伍,长期闭门谢客,离群索居,后来索性将完好无损的官服挂在神武门上,上表请辞,彻底远离官场。稼轩引用这则典故,言下有欲效仿前贤的意味,认为自己早年就该有陶弘景这样的觉悟,趁着衣冠无恙主动抽身而退,明确划清与官场的界限。弘景挂冠的故事对词人有两层启示,一是应尽早主动引退,全身远祸;二是要明确表示态度,以息众议,以绝后患,如若当年能做到这两点,便不会有今日之是非。邸报说词人刚刚因病去官,也就是将他的官宦生涯延长了七八年,对此意外的“馈赠”,他报以不屑,人生如梦,即便多出几千个日夜,也相差无几,不值得计较。
下片写自己如今隐居的情状。一介老翁,抱瓮灌园,虽用力勤而收效少,仍忙得不亦乐乎,只是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仍未消歇,凄寂之中不免顾影自怜,感时伤世,并在佛理中寻求对命途多舛之因的解答。稼轩南渡后困于不思进取的苟安氛围中,建功立业的抱负不得施展,且屡屡遭到讥谗,甚至因此而落职去官,满腔报国热忱徒然化作胸中积怨,种种愁怨愤激难以消解,只能顾影求佛,暗自悲慨。相对于上片的通脱,下片的思虑更加繁复:身受叵测人心、凶险世路之害的稼轩已变得忧谗畏讥,当年豪情满怀,积极用世,招来参劾之祸,可见“人心平地起波澜”,不可不防,如今虽与山林鸥鹭为伍,也怕不经意间妨碍了别人的青云之路,凭空招来物议,连眼前仅存的一点纵情诗酒、恬然自得的乐趣也被剥夺。至此,忧患之意臻于极致。当然,其中也有讽刺的意味,全然与官场无涉的山林野老怎会妨碍他人的仕途,再次将自己与官场是非扯上关系的邸奏实在是莫名其妙。结语将错就错,以诙谐的口吻排遣上述种种愁闷、不解、嘲笑、忧惧,既然邸奏让他在多年之后又去官一次,只好重新要求同隐青山的友人再赋“招隐”,将他招回山林。
这首词谐谑中带出悲凉,洒脱中流露忧惧,是对邸奏的澄清,是向世人的宣言,也是一段心灵的自白。(刘珺珺)
链接 邸报。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出现于西汉初期。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驻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将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给各郡长官。
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但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谕旨、书诏、法令,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有朝中大臣和地方官的奏折,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事件等等。
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藏于英国伦敦。
上一篇:《两宋词·刘克庄·沁园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辛弃疾·沁园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