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沁园春》辛弃疾
辛弃疾
再到期思卜筑①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②,十里翠屏③。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④,斜川好景,不负渊明⑤。老鹤高飞,一枝投宿⑥,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⑦,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⑧。青山意气峥嵘⑨。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⑩,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11)。清溪上,被山灵却笑(12),白发归耕。
灵阳十景图(局部)【明】夏芷 私人藏
注释 ①期思:在江西铅山县。卜筑:选地建房。②千丈晴虹:指瀑布。③十里翠屏:指青山。④“喜草堂”二句: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在成都浣花溪卜筑草堂。其后往来各州间,至广德二年春再度回到成都草堂。⑤“斜川”二句:斜川在今将江西省都昌县。陶渊明有《游斜川》诗。⑥一枝投宿:《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⑦平章:品评。⑧着:建造。⑨峥嵘(zhēngróng):高峻,突出。⑩解:能够。(11)“可能”二句:陶渊明《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载桓温语:“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12)山灵:山神。
鉴赏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再度被劾罢职,孝宗淳熙年间那次落职后,他闲居上饶带湖,在那里一待十年,这一次,他的归居处是期思,亦在江西上饶铅山县。当年带湖新居即将建成时,他难掩兴奋之情,兴致勃勃地对其中的一草一木都加以细致的规划:“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十多年后,再次归隐的他要在期思再建新居,多了一些沧桑之感和老友重逢的喜悦。
上下片的结构相似,都是先写景,后议论。上片起头三句以三个数词描绘出一派明丽而充满气势的景致,就像稼轩的词风一般豪放而不失绮丽。当年的“新居”之地前枕带湖,三面环城,风景秀丽,交通近便而无车马喧,稼轩慧眼识珠,卜居其中,悠然自得。期思瓢泉的山水似乎更是妩媚奇丽:一水西来,瀑布从天而降,如晴天长虹,周围层峦叠嶂形成一道青翠的屏风。在这样的环境中结庐而居,远离尘嚣,当是惬心之事。下面运用杜甫的典故,表明自己是再度归隐。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入蜀,次年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后来因为兵乱而离开草堂到梓州避难,直到广德二年(764)方得重返草堂。稼轩以此自比,他从淳熙九年(1182)到绍熙三年闲居带湖,复官两年,暂别山水之后,再度归来。“喜”字领起两句,总括心情。陶渊明居江西浔阳柴桑时曾与邻居同游斜川,写下了《游斜川》诗。斜川风景优美,没有辜负渊明的赏玩之心,而渊明的闲适心情亦没有辜负斜川的好风光,可见,稼轩对即将在其间再建新居的瓢泉的优美环境是相当满意的。与《沁园春》(三径初成)不同,这一次,他不再不厌其烦地规划和介绍新居的布置,而是极力表现一种平静知足的心态,一切勘察、论证、筹划、营造都被浓缩于“平章了”三字中。作者最后想到的是在风景佳处,盖个茅亭,给人繁华落尽之感。“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庄子·逍遥游》),老鹤飞倦之后不过求一枝之宿,何必像蜗牛一样念念不忘居所的问题以至于戴屋而行,徒然使栖息之所成为自己的负累。词人以“老鹤”自比,认为在投闲之后只要求得一个足以容身之所即可。整个上片写景的比重不大,而词人的心满意足已暗示出新居环境的优美,在新居的营建方面几乎不施笔墨,充满平静知足的意味,重回草堂的欣喜多过卜筑新居的喜悦。
下片写景的比重较上片要大一些。青山、花鸟、云水全部以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而所有景物被拟人化之后的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为我,字里行间充满了统治山水的霸气,当然这样的霸气最终必然化为一种诙谐之气,诙谐之中的自嘲自遣则更待体味。峥嵘青山岿然屹立,意气凛然,不可触犯,可是却能够因我的归来而生出妩媚之姿,取悦于我。作者离开官场,回到山林之后心情轻松,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喜悦的色彩。他妙笔一转,不写“我见青山多妩媚”,而写青山为我生妩媚,情趣大增,夸张地表现出了他和自然之间如老友般的和谐关系。偃蹇的青山虽难以使唤,但愿意取悦于“我”已属难得,至于花鸟、云水之类,自然可以任凭“我”使唤:教花鸟为我载歌载舞,云水将我殷勤迎送。“频”字和“催”字更增添了颐指气使的味道,这几句话以游戏精神戏拟了君王的生活。这种新颖而充满谐趣的戏拟手法作者在《水调歌头·盟鸥》中也曾使用过,他戏拟古代诸侯国间严肃的盟誓之词与白鸥结盟,而这里的戏拟充分表现出自娱、自放的倾向,是对权威性、严肃性的消解。词人对山水花鸟作出的统治的姿态其实是有针对性的,他要以行动反驳桓温的话。东晋孟嘉是桓温的部下,他纵情山水,至暮方归,桓温对他说:“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驭卿!”稼轩借用桓温的话,而把“卿”所指的对象偷换为“自然”,等于在替孟嘉回应桓温:你虽能驾驭我,但我自能驾驭自然。他虽反驳了桓温,结尾却被山神嘲笑:等到白发苍苍才归耕田园。稼轩借山林之口自嘲,虽早有“身闲贵早,意倦须还”之意,却直到被罢免才回到山林。自嘲的背后其实是深彻的悲凉,壮志未酬而屡被投闲,大业未竟而发已斑白,倒不如早与山林为伍,也算不负此生。(刘珺珺)
沁园春
辛弃疾
灵山齐庵赋①。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②,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③,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④,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⑤。吾庐小,在龙蛇影外⑥,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⑦。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⑧,相如庭户,车骑雍容⑨。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⑩。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释 ①灵山:据《广信府志》,灵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上饶县境内,是信州的镇山,高千丈有余,绵亘百余里。②叠嶂(zhàng):重山。③惊湍(tuān):急流。④老合投闲:老了理应过闲散的生活。合,应当。⑤检校(jiào):巡查,管理。长身:高大。⑥龙蛇影:指松树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夹涧有古松……如龙蛇走。”⑦“看爽气”句:指山峰送爽。《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玄的车骑参军,桓玄欲委事于他,王初不答,后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⑧“似谢家”二句:像晋朝的望族谢氏家族的子弟那样讲究服饰仪表,气度不凡。⑨“相如”二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⑩“雄深雅健”二句:韩愈评论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曾任太史令。
洞天问道图 【明】 戴进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当时辛弃疾正罢居江西上饶。灵山就在上饶县境内,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除灵秀之外,更高千丈,气势雄伟。齐庵是稼轩在灵山上所造居室,当时齐庵已成而偃湖未成,所以词作结尾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稼轩十分热衷于在上饶一带的风景佳处营建宜游宜居的闲居之所,灵山便是其中一处,其他如带湖、瓢泉等处都有他的别墅,他还屡屡兴致盎然地为这些风景秀丽的惬意的隐居地赋词,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等。这首《水调歌头》为灵山的山水长松而作,与前面提到的两篇不同的是它通篇全是描绘景物,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对隐居态度的文字。虽然没有思想的点缀,但全词写得酣畅淋漓,奇绝的构思、排奡的笔力使得词作饱满耐读,丝毫没有单调、单薄之感。
全词就像一幅层次丰满、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既给人整体的视觉冲击,又有值得凝神静观的细节。整体感体现在群山、瀑布、长松的和谐共处,根据这些景物的远近高下的不同,墨色浓淡不一。词人在写期思瓢泉的《沁园春》(一水西来)的开篇概括性地写了水、瀑和山三景:“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本词同样写到了群山和瀑布,但对它们的刻画要细致得多。首先写山,用的是一个非常雄奇的比喻,把群山比喻为奔腾的万马。这个比喻属于豪放一派,豪放而不粗疏,它巧妙地把握住了山的形象、山的走势以及山与山的组合。层峦叠嶂一部分像要向西奔驰,可是另一部分又有东去之势,就像西驰的万马突然回旋,把静止的山的走向写活了,它们动感十足,就像组合在一起的万马,既有速度,又有气势。这样的群山给人的感受就和静止的“十里翠屏”完全不同了,屏风具有的是装饰性和阻隔性,而奔腾的万马则让人心潮澎湃。词人似乎是在如战马般的山的形象中回忆和想象披挂上阵、挥戈向敌,直令人热血沸腾。群山是在词人的画卷中占据大部分画面的景物,它既是主角,又是背景,其他景物则穿插在群山的环境中。
写了山以后,词人把镜头推向一个局部——从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以“长虹”喻瀑布是以静喻动,这里则着力刻画瀑布的动态。“惊”和“跳”两个字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水流的速度,“惊湍”写瀑布的整体,“跳珠”则描摹瀑布的细部。以“惊湍”和“跳珠”写水并不算奇特,奇的是对瀑布流向的描写,作者把它想象成河流,但又与地面上流淌的河流不同,它是向下直流的。水整体下泻,而水珠向上跳溅,“倒”字以方向感表现出速度和力度。对山水的一系列动态描写之后,作者把注意力投向画面中的一个细节——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像缺月般的弯弯的小桥,以静态的形象稍稍平息方才的动感。
上片的剩余部分写松和庐。前三句,既是写“我”,又是写松,后三句,既是写松,又是写庐。人老了,理应投闲置散,可老天却派“我”来管理灵山的十万长松,令“我”不得安闲。表面是怨天,实际在自嘲之余有报国无路之愤,只是诙谐的笔调化解了愤激之感。稼轩在《归朝欢》一词的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他结庐松林之中,茫茫林海使小庐显得越发渺小,所以他不去刻画房舍,而是把笔墨放在周边的环境上,在他的小庐中,可以看到周边松树如龙蛇般遒劲盘曲的枝干,听到如风雨般的松涛。就像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绘画者有时会在重峦叠嶂间安插一处小小的房舍,但他们往往不会去描画房舍的具体构架,而是着力描绘房舍周边的山水。这样的手法,既可以说是长松茂林烘托了小庐,也可以说是借小庐表现了松树的形象和声音。
写松的方法已是不凡,下片写山更是令人击节称奇,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勇气。他不写山的轮廓在曙光中渐渐明晰,而是把山放到主动的地位,说它们争着与自己见面,把假想的殷勤写得活灵活现,承接着山的动态,他顺水推舟,借用王子猷语,说早上前来与自己会面的山峰带来了爽气。最大胆的是其后的三组比喻,分别把群山比作衣冠楚楚的谢家子弟,司马相如到四川临邛时的雍容车骑,以及司马迁雄深雅健的文风。前两句写出了群山气宇轩昂而又从容优雅的贵族气度,第三句最玄妙,竟然能在文章的风格与山的形象间找到可比性,以虚比实。韩愈评价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雄深雅健是多种不同特征浑然而成一体的风格,既雄壮又深沉,既优雅又劲健,以此比山,赋予群山形象以丰富的内涵,以虚笔把握难以明言的山的气质,出人意表。
词人的画卷之中有山有瀑有松有庐,似乎已经完备,但他仍嫌未足。不足之处何在? 山下偃湖尚未竣工,要等“烟水濛濛”前来助兴,画面才算完美。(刘珺珺)
集评 明·杨慎:“说松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词品》卷四)
明·卓人月:“‘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赠。”(《古今词统》卷一五)
沁园春
辛弃疾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①。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②,于今喜睡,气似奔雷③。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④。浑如此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⑥。算合作、人间鸩毒猜⑦。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⑧,吾力犹能肆汝杯⑨。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⑩。
注释 ①点检形骸:检查、反省之意。形骸,躯体。②“甚长年”二句:患了酒渴病,长年感到口渴,喉咙像烧焦的锅。釜(fǔ),锅。③气似奔雷:鼾声如雷。④“刘伶”三句:据《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名士传》,刘伶肆意纵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让人担锄跟随,说:“死便掘地以埋。”⑤浑如此:这里是竟然这样说的意思。⑥“更凭”句:指酒以歌舞为媒介来害人。⑦“算合作”句:应该把酒看作人间的毒药。鸩(zhèn),用鸩鸟的羽毛泡制的毒酒。⑧亟(jí):急切。⑨肆:原意是处死后陈尸示众,这里指把酒杯砸碎。⑩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指酒杯听人使唤,令其来便来,去便去。《汉书·汲黯传》载汲黯辅佐少主,严守城池,招之不来,麾之不去。麾(huī),同“挥”。
醉饮图 【明】 万邦治 广东省博物馆藏
鉴赏 本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稼轩家居上饶瓢泉。他屡遭弹劾,被长期投闲置散,报国无门,胸中激愤难平,积怨难消,长日借酒浇愁,直至因剧饮而病,才痛思戒酒,这首便是他的戒酒词。以戒酒为题材,在词中已算得上新颖,更富创造性的是他没有采用独自表明决心的方式,而是设置了一个对话的场景,且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人与酒杯之间的对话;虽是对话,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人处在主导性的地位,杯居下位。这样的体式让人想到古代文赋中常常采用的主客对话体,比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宾戏》、扬雄的《解嘲》等等,它们的基本模式都是设置主、客两个不同角色,让他们展开对话,借他们的对话表达多方面、多层次的含意。
稼轩词风格多样,体式上不拘一格,凭借一枝凌云健笔,他敢于脱落故常,脱落所谓的词家本色,将其他体裁的元素引入到词中,拓展词的内容和形式。以文为词、以论为词既是辛词经常采用的手段,亦是普遍渗透在辛词中的内在风格,他已将熔铸经史子集中的文词变成一种自然的需要和习惯。这首词在使用文赋中的主客对话体的同时,也将议论变为了词的主体,使得议论为词的特征显得非常鲜明,通篇几乎都是在罗列戒酒与无须戒酒的理由;相应地,词作采用散文句式,一气直下,在很大程度上挣脱了词体的约束。
主客对话中,词人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他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势压人,有时甚至到了任性和暴躁的地步;相形之下,作为客人的酒杯的态度要温顺许多,它耐心聆听主人的理由和决定,偶尔以理回应,表现出足够的谦恭退让。而到了最后,实际占据上风的是酒杯,收尾的礼让之辞其实是准确地把握住了主人的心理,让他没有继续反驳的余地,真可谓柔能克刚。
词人先将酒杯召唤到跟前,告诉它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长年焦渴以及嗜睡和鼾声如雷等症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长年剧饮,这是他决意戒酒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咽如焦釜”和“气似奔雷”对仗工整,比喻夸张而不失精到。对于主人的惜身态度,酒杯以潇洒放任的处世哲学来回应,它举了魏晋时期傲俗名士的事例来说明不妨一醉方休。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放荡不拘,纵酒自适,常常乘一辆鹿车,携一壶酒,命人带锄跟随,说“死后便可立即掘地埋葬”。酒杯认为刘伶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看破世事的通达者,不如像他那样有酒便饮,醉死便埋。词人听后不禁感叹,自己平日将酒杯视为知己,它居然口出此言,未免太薄情寡意。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词人是将酒杯视若知己的,这就说明了戒酒之难,并且为酒杯最终占据上风以及日后轻易就破了酒戒埋下了伏笔。
过片进一步陈述必须戒酒的理由,上下片界限显得可有可无。饮酒往往与歌舞联系在一起,酒以助兴的歌舞为媒介,把人诱惑得欲罢不能,结果残害了人的身体。深受其害的词人对此愤恨不已,直把酒当成毒药来看待,决意与酒一刀两断的情绪至此达到一个高峰。以下四句类似箴言,以比较和缓、理性的态度继续论证戒酒的必要性:怨恨因爱而起,事物无论好坏,过头都会带来灾难,这就等于默认了自己对酒其实是眷爱的,而酒原本也未必是坏的,只是过量才造成了危害。多重论证之后,戒酒的理由似乎已经足够充分了,于是作者与酒杯订立协定,命其速退,甚至以毁灭性的后果来恐吓酒杯立即离开。面对恐吓,面对掌握生杀大权的主人,酒杯不但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表现得谦恭有加。礼数的周全来源于充分的自信,它相信主人对自己的依赖,于是主动提出离开不成问题,有需要时自然会回来。不出它所料,词人果然没能摆脱对它的需要,同年,辛弃疾又写了一首《沁园春》(杯汝知乎),以故人前来不得止酒为由,破了酒戒,心理虽矛盾,终未能抵住酒的诱惑。就像他不能针锋相对地驳斥酒杯所推崇的刘伶的处世态度那样,词人认为“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沉灾”的说法也是颇有道理的。
这首词在形式上设置了主客两者的对话,实际是词人内心两股势力的交锋:一方认为要爱惜身体,自我节制,立即戒酒,另一方坚持纵酒自适,以放纵通脱的态度消解愁闷,面对人生。词在妥协的态度中结尾,是酒杯的主动妥协,更是词人默认的妥协,第一股势力终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的完全胜利。人与杯的对话奠定了整首词的诙谐基调,为人生的苦闷蒙上了滑稽的面纱,举重若轻。(刘珺珺)
集评 清·刘体仁:“稼轩词:‘杯汝来前’,《毛颖传》也;‘谁共我,醉明月’,《恨赋》也;皆非词家本色。”(《七颂堂词绎》)
链接 宋时盛行苏合香酒。苏合香,汉时自西域传入中国,因有开窍醒脑、清热止痛之效,后人多作药用。宋代,宫禁中制成苏合香丸,又煮成苏合香酒。其方法为每酒一斗,合苏合香丸一两,同煮而成。据称此酒有调和五脏、却除腹中诸疾的功效。每冒寒夙兴,取饮一杯,即能有益健康。大中祥符时,真宗见王旦气羸多病,遂面赐其苏合香酒一注瓶,令空腹饮之,谓能和气血、辟外邪。王旦饮后,大觉安健。真宗又出数榼,以赐近臣。自此臣庶之家皆仿效其法而为之,此酒遂盛行于当时。
上一篇:《两宋词·辛弃疾·沁园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刘过·沁园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