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先·南乡子》张 先
张 先
何处可魂消。京口终朝两信潮①。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催促行人动去桡②。记得旧江皋③。绿杨轻絮几条条。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④。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②桡(ráo):船桨。③江皋(gāo):江岸。④画桥:雕饰华丽的桥粱。
鉴赏 宋赵德麟《侯鲭录》卷二载张子野事云:“往岁吴兴守滕子京席上,见小妓兜娘,子京赏其佳色。后十年,再见于京口,绝非顷时之容态。”据夏承焘《张子野年谱》“皇祐元年”条:“腾席见兜娘,乃子野五十岁事。再见于京口,当是此年左右。词集一有《南乡子》‘何处可魂消。京口终朝两信潮’一首,又有同调‘南徐中秋’一首,皆别妓词,或寄赠兜娘之作。”以此看来,该词当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
首句“何处可魂消”含蓄地点出本词的离别主题。南朝梁江淹《别赋》首句即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总是让人心绪惆怅,黯然神伤。京口塘每日有早潮、晚潮两次涨潮,每当涨潮之时,江水滔滔,正好方便行舟,也是行人离去之时。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六记载过这样一首思妇诗:“早潮退后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几回。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来?”与此词相仿佛,都是将潮水人格化。主人公伫立江岸,仿佛埋怨潮水不谙人情,于人离别之时仍自顾奔流,在催促着行人赶快离去。《说文解字》云:“滔,水漫漫大皃(貌)。”滔滔江水也象征了主人公的无边离愁和难以平静的心情。离别的愁绪用“千叠恨”描写,惆怅之情仿佛潮水一般层层叠加,夸张而不失形象地表现了感伤情绪反复堆积之情状。
横塘图 【明】文徵明 故宫博物院藏
下阕则充满深情地描绘了离别之岸。“江皋”是当初送别之地。当初正是在这京口江岸边,送走了亲爱的人,送别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如今又来到此处,又是杨柳青葱、柳絮飘飞的季节,行人却依然归期杳杳。“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人们送别时总要联系到杨柳,也许是因为杨柳依依,条条有情的缘故吧。作者的另一首词《一丛花令》云:“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柳舞絮飘总能引发人们内心的眷恋之情。“春水”句所描写的犹如一幅静中带动的图画。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京口塘水波动,一根长直的竹篙撑在缓缓开动的船边,夕阳静默地斜照在水面上。“阔”字将镜头顺势拉远,一个辽远的离去场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思念之情随“遥遥”二字升腾起来指向高远处。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叠字的运用。两个字声母韵母声调完全一致,读起来和谐流畅,且本词中“滔滔”“遥遥”属平声叠字,音调上扬而声音较长,有连绵悠扬之音韵美。叠字的运用,又起到了加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性状的作用,给人以江水涌动、天涯无际之感。结句“有个多情立画桥”,既是自指,也是所见。“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那人伫立画桥,若有所思,也许是和自己一样,都在承受着离别之苦吧。至此,作者由写一己之情而扩展到天下离别之情,情思悠远。
张先是少数严究词乐和为作品标宫调的词家之一(此外还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每一宫调都有其独特的音律风格而适合特定类型情感的抒发。此词在《张子野词》中入“中吕宫”,特点是旋律高下跌宕和唱腔闪赚顿挫,即如元燕南芝庵《唱论》所述“中吕宫宜高下闪赚”,适宜于表现欢乐情绪。这就决定了本词的抒情基调不似其他记述生离死别之词那样凄苦,而是显得温婉含蓄,情韵悠长。(李飞跃)
链接 词的句式之一——二字句。二字句在诗体中较少见,但词体中却运用了不少的二字句。据统计,《全宋词》中所用二字句约有2547句。二字句在词体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用于篇首者,如唐代韦应物《调笑令》云“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又如宋代无名氏《九张机》云“春衣。素丝染就已堪悲”。也有用于换头的,如姜夔《长亭怨慢》换头云“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还有用于篇中者。此外,二字句的句法也富于变化,有的结上,如周邦彦《南乡子》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又如苏轼《定风波》云“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有的领下,如上举无名氏《九张机》等。
上一篇:《唐宋五代词·冯延巳·南乡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王安石·南乡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