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辛弃疾·木兰花慢》辛弃疾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①,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②。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③,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④。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⑤。虾蟆故堪浴水⑥,问云何玉兔解沉浮⑦。若道都齐无恙⑧,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 ①将旦:天将亮。②《天问》体:屈原《天问》诗由向天提出的一连串问题组成,稼轩此词仿效这种体式。③空汗漫:空虚莫测,浩渺无边。④姮(héng)娥:嫦娥。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奔月而去,从此永居月宫。⑤玉殿琼楼:指月中的宫殿。《拾遗记》载翟乾祐于江岸玩月,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⑥故堪:本来就能够。⑦解:能够。⑧无恙:完好无损。
古贤诗意图 【明】 杜堇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宁宗庆元年间闲居瓢泉时所作,它在内容和体式上都极富新意。词序就提示了两个新奇的看点:在中秋夜与词人一同饮酒达旦的客人借着酒兴突发奇想,说前人只有待月的诗词,还没有人以送月为题材,于是便有了这首尝新的送月之作;第二个看点是词体的创新,词人借用屈原的《天问》体赋词,这也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长诗《天问》创造了一种连续发问的独特体式,他问宇宙,问人生,问历史,问现实,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如连珠炮一般向天发出,只问不答,发问的范围之广、思路之奇都是前所未有的。后来唐代的柳宗元作了《天对》,代替天对《天问》提出的问题逐一作答。稼轩则是将《天问》体引入到词当中,一连发出九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此词是在中秋夜,而且是月亮即将隐没的时候所作,因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月亮的去处展开。本词的创作固然有一些酒酣后游戏文字的意味,乍看起来像是想入非非,但从科学角度看,它确实是在探讨月亮的运行轨道问题,而且其中的一些见解与科学原理颇为吻合,如有神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指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语”。
上片的五个问题较为零散,下片四问则集中于月亮是否绕行海底的问题。起头一问紧扣词序所谓的“送月”,问月亮离开此处天空后去向何方。第二问其实是作者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是否还有另外一个人间,月亮在这里西沉的同时,又从那里的东面升起,这一问体现了词人良好的科学直觉,以及不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第三问问月亮运行的推动力,宇宙浩瀚无边,似乎空荡无物,那么是浩浩长风在推动着月亮吗? 以下两个短问比较具有文学色彩,人们常把月亮比作高悬在空中的明镜,有没有人想过无根无柢的月亮是系在什么东西上才得以停留在空中的?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后奔月的嫦娥没有再嫁,是谁将她留在了月宫之中?
换头处提出的第六个问题并非直接提问,而是针对月亮经过海底的说法表达自己的困惑,它是下片的总纲,以下的几个问题从不同方面将这一困惑展开。词人提出可以反驳海底说的论据,寻求解释。据说月中有琼楼玉宇,如果月亮会绕行到海底的话,在海中纵横的巨鲸怎会不把这些楼宇撞破?传说月宫中有金蟾戏水、白兔捣药,金蟾固然是熟谙水性的,但玉兔何以能够在水中沉浮呢? 如果这些都得不到解释,那么月经海底之说就大可怀疑。既然在月亮的运行过程中,不管琼楼玉宇,还是金蟾玉兔全都安然无恙,为何月圆之后,月亮又会一点点削减,渐渐变成钩状呢?结拍两句在对科学原理的探询中蕴涵着月不长圆的感伤。
这首词熔科学与文学于一炉,在科学上积极求索,在文学上大胆创新。文学的润色使思索变得生动瑰丽,科学的探求为文学想象提供了动力,稼轩得屈原之沾溉而自出机杼。(刘珺珺)
链接 宋代的天文学。宋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创造性成就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恒星观测、天文仪器制造上有突出贡献,历法制定方面也有创新。
北宋从公元1010年至1106年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宋代天文仪器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的制造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天圣九年(1031)燕肃造莲花漏,发明平水壶,首次使用了漫流系统,基本消除了水位对流速的影响。两宋三百余年制定历法二十几部,颁行十八部,平均十七八年便改历一次,频繁改历说明天文观测的进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以十二节气定月,既简单,又便于农业生产。
上一篇:《两宋词·王炎·木兰花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刘仙伦·木兰花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