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扬无咎·柳梢青》扬无咎
扬无咎
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①,月在寒溪。亭亭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②。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
注释 ①修竹:细长的竹子。②判:分开,截然不同。伊:彼、她。第三人称代词,多指女子。
鉴赏 扬无咎是南宋名士,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不愿依附奸臣秦桧,遂终身未仕,隐居于清江,过着平淡的生活。本篇就是此间所作,全词借雪景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语言清倩,极富韵致。
上阕侧重写景。“茅舍疏篱”,点明了作者的居所,其住宅朴素、简雅,有农家风情,能甘心生活于此的人,一定有着五柳先生的风范,不流于俗。“半飘残雪”语出新奇,不是飞雪,而是近“残”,暗含雪之将息,“半”字表明雪时飘时止,几近消逝。此时虽有雪花飘摇,却折射出雪霁之景。微雪无声无息,给幽静的小舍增添了一分诗意。试看冬树,已是银装素裹,雪花“斜卧”枝条。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含情趣。树枝虽被压低,却不给人以压抑感,雪树交融的温情脉脉正符合“逃禅老人”心灵铸就的世界图景:静逸、清新、平和、淡美。
前三句已经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而“可更相宜”又递进一层,给这小居增添了新意。细看去,原来有修竹、明月的联袂:“烟笼修竹”写出了竹林的缥缈情韵;“月在寒溪”共享着夜的温存,雪、竹、月、水巧妙交融,使简陋的“茅舍疏篱”也顿生光彩。如此美景,如此惬意,却无佳人共赏,可堪遗憾,可谓失意!
由景生情,下阕作者自然转入感怀。“亭亭伫立移时”是作者的自画像,在这寂静的雪夜,他在独自等待,徘徊多时,犹未离开。他在等待谁呢?“判瘦损、无妨为伊”,答案显而易见,他在等待恋人的归来。他甚至愿意为等待而“瘦损”,这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可谓异曲同工,都是痴情人,甘心为爱付出一切。词人田为甚至愿意“拚却一年憔悴、待春归”(《南柯子·春思》),对作者而言,可谓愿“拚却一年憔悴、待伊回”,其中真心可知。
“谁赋才情”三句富含哲理,值得玩味。词人本善书画,又工于词,人称“逃禅三绝”,此时他依旧在追问:“谁赋才情”才能让他把不尽的相思写入新诗?他追求“我手写我口”,希望把自己的相思描绘得真实、完美,最大限度地吻合本心,而这也正是“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论辩的症结所在,究竟能否做到?其实不必深究,继续在笔墨纸砚间寄托相思足矣。全词在温存与浪漫中收笔,带给读者无限的回味。
全词语言淡雅,画面精致,作者表达的是一己相思,却欲擒故纵,以美景反衬人的形单影只,达到了浅语长情的艺术效果。(张雅莉)
溪桥深翠图 【清】 方琮 广东省博物馆藏
链接 宋代小品画盛行。中国画中一种幅式较小或形式较简的绘画作品,谓之小品。其名源出佛经,佛家称其经典,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一说为屏风上的饰图,有方有圆,每屏嵌十多幅,圆形的常以纨扇嵌入;一说为壁画的粉本(画稿),虽小而不轻心率意。徽宗赵佶建成龙德宫,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又一说为灯片和窗纱上用的饰图。其说虽繁,但指一种小型画作则是一致的。现存的宋人册页、团扇等便属此类。宋人小品具有小中见大、隽永精致的艺术特色,可视为宋代绘画的缩影。
柳梢青
扬无咎
屋角墙隅。占宽闲处,种两三株。月夕烟朝,影侵窗牖,香彻肌肤。群芳欲比何如。癯儒岂、膏粱共途①。因事顺心,为花修史,从记中书②。
注释 ①癯(qú)儒:隐居山泽、瘦弱清廉的学士。膏粱:泛指精美的食品,指骄奢淫逸的习性。膏,肥肉。粱,细粮。②中书: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鉴赏 扬无咎一生隐居不仕,安于宁静致远的生活。除了品质高洁,还擅长书画,工于词章,真可谓难得。全词咏梅,作者以精妙的手法勾勒出梅的气质和神韵,笔法幽美,格调清新,宛若一幅冲淡的水墨图,深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兴味。
宋刘克庄云:“艺人至者不两能,善画者不必妙词翰,有词翰者类不工画。前代惟王维、郑虔兼之。维以词客画师自命,虔有三绝之名。本朝文湖州、李龙眠亦然。过江后称扬补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纸千金。所制梅词《柳梢青》十阕,不减《花间》《香奁》及小晏、秦郎得意之作。词画既妙,而行书姿媚精绝,可与陈简斋相伯仲,顷见碑本,已堪宝玩,况真迹乎?孟芳此卷,宜颜曰逃禅三绝。”(《后村先生大全集·题扬补之词画》)可见这首词的确价值独特,值得玩味。
开篇三句点明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屋角墙隅”,表明其位处偏僻,拒绝喧闹;“占宽闲处”,暗含种梅并非刻意而为;“种两三株”,显示梅花不多,仅是几枝芳菲。两三株梅花,在清幽的小院,在寂静的角落,悄然生长,孕育芬芳,梅生天然,主人的风雅自适可见一斑。
“月夕烟朝”一语概括了一天的时光,日新月明,清风拂面,梅影斜映疏牖,梅香飘出窗前。古人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的确,小屋因有了梅花,便多了日影流暖,月影婆娑,使单调的小屋有了明快和动感,增加了些许诗意和婉转。作者独隐清江,有此佳梅陪伴,可无憾矣!难怪作者曾有跋语:“《柳梢青》十首,平生与梅有缘,既画之,又赋之,自乐如此,不知观者以为何如也。老境对花,时一歌之,岂欲投他人耳目,非知音者不可以示也。”(明朱存理《铁网珊瑚》卷一一),作者虽没达到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痴癖境界,却也具有一种真雅风流。
四梅图(之四) 【宋】 扬无咎 故宫博物院藏
由“群芳”二字,作者转入议论。“欲比何如”犹言“欲比不如”,梅的高雅气质使群芳望尘莫及,写花是为了喻人,那么自己呢?作者的回答是“癯儒岂、膏粱共途”。“癯儒”是作者的自比,“膏粱”代指那些骄奢庸俗的子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应是指偏安江南、沉溺歌舞升平的南宋权贵。作者看不起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愿随波逐流,不愿阿附奸佞之辈,所以选择了退隐,独善其身,守住内心的精神家园,与丧权辱国、卖国求荣之辈彻底划清界限。所以,作者“岂”肯与之“共途”? 至此,作者的形象自现,梅花即人,人即梅花,作者与梅在玉洁冰清、高洁自适中完美统一。
“因事顺心”语含蕴藉,需要仔细体味。“因事”“顺心”,表明了作者现在不是完全地“顺心”,还有一些愁思夹杂心间,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它们究竟是什么呢? 自然是指那个惨淡的社会,作者选择退隐并不是性情至此,实乃身处乱世的无奈之举。如果此时是江山锦绣,天下太平,他是希望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的。而今,理想与现实相去万里,词人倍感不顺,幸好还有梅花相伴,使自己不会过于孤单。梅花不流于俗,任凭时代变迁,兀自孤高傲寒,这恰是作者的人生哲学。结尾处作者发出心语:“因事顺心,为花修史,从记中书。”等到“顺心”的时刻,他愿意为梅花修史,使之千古流传。
全词写梅,却无一“梅”字,但处处显出高洁、素雅的梅花之韵,可谓笔力高俊。作者以梅自比,蕴涵真意,表达了自己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境。(张雅莉)
集评 清·钱曾:“古人鲜有画梅者。五代滕胜华始写《梅花白鹅图》,而宋赵士雷继之,又作《梅汀落雁图》。厥后邱庆馀、徐熙辈,皆傅五采,仲仁师起于衡之华光山,怒而扫去之,以浓墨点滴成墨花,加以枝柯,俨然如疏影横斜于明月之下。逃禅老人扬补之又以水墨涂绢出白葩,尤觉精神雅逸,梅花至此,盖飘然不群矣。”(《读书敏求记》)卷三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二卷注引潜溪先生)
链接 扬无咎《四梅图》与“圈花法”。扬无咎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工画水墨梅竹、水仙,尤擅长墨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梅图》是扬无咎在乾道元年(1165)所作,画卷分四段,分别描绘了梅花含苞、待放、盛开、残败时的不同景象。扬无咎的梅花并不过于重视梅花的形和色,而是更强调梅花的情与意,借以抒写梅花深涵的意蕴,所以,在他的笔下,梅花多纯用水墨绘成,梅干时露飞白,瘦劲有力,花瓣白描双勾,以浓墨点出蕊、萼,这就是他所开创的“圈花法”,在画史上影响很大。
上一篇:《两宋词·仲殊·柳梢青》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张林·柳梢青》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