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吴潜·满江红》吴 潜
吴 潜
送李御带珙①
红玉阶前②,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③,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④,鲈堪煮。拚一醉⑤,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⑥,年光冉冉今如许⑦。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释 ①御带:亦作“带御器械”,为武臣的荣誉职衔。②红玉阶:义同丹墀(chí),指宫殿。③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小洲。④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长桥上。宋仁宗庆历年间县令李问建。苏轼自杭州移高密时,曾与张先等在此亭饮酒。扁舟:小船。⑤拚(pàn):舍弃,豁出去。⑥悠悠:众多。⑦冉冉:缓慢的样子。
鉴赏 据词中“垂虹亭”诸语,此词当是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李珙辞官途经此地,送别李珙所作。李珙,难确考。《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guǐ),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李珙或系其人。《花庵词选》及诸本皆作李珙,杨慎《词品》作李祺,误。
这首词题为送别之作,可是上阕并未写送别之情。词题之意,引而不发,只为蓄势;下阕点送别之情,承上阕难言之隐,抒一己情怀。全词结构精巧,含蓄微隐,耐人寻味。
上阕开篇即问友人何以辞官,与送别友人的意境有所不谐,显得有些凝重,可见此等送别,不同一般的聚散迎送。友人自是“翩然引去”,“引”是离开的意思,可是引去的地点太不一般,“红玉阶”意指宫殿,其中隐情自非三言两语能够道来。可是,词人并不着急作出回答,而是承“翩然引去”写友人辞官后悠闲自在的生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漫游湖海,一叶扁舟出没于烟雨风波中,呼鸥唤鹭,浪迹天涯,真乃“海客无心随白鸥”(唐李白《江上吟》)的仙人风范。友人自是逍遥,词人却如鲠在喉,似乎明白友人的逍遥下隐藏着不得已的苦衷。写友人闲适的生活乃延宕之笔。“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是对友人为何辞官的不答之答,旷达的背后是无奈的选择,友人空有“报国之志”“济时有策”,却并不能得到朝廷的采纳。并且,在南宋奸佞之臣当道的政局下,友人“不合时宜”的策论还可能遭到打击排挤,真真是“阊阖九门不可通……白日不照吾精诚”(唐李白《梁甫吟》)。“空自怨”“从谁吐”算是道出了词人的隐衷,落寞的心境宛然可见。上阕最后一句写垂虹亭下饮鲈鱼,典中套典,承上启下。垂虹亭乃李珙离开临安必经之地,此时正值鲈肥堪脍时节。吴江鲈乡亭乃后人遥寄晋代张翰所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在适志,安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晋书·张翰传》),便辞官返乡。词人以鲈鱼款待友人,既是尽地主之谊,又有借张翰“贵在适志”慰藉友人的隐意,可谓一举两得,用心良苦。
松溪渔笛图【明】 关思
上海博物馆藏
有了上阕的蓄势,下阕的送别才显得情深意重。“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送别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拚醉欲留,歌曲以送,情真意切。送别之后,词人又不禁担心友人的境况。“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写友人无有所归,看似和上阕的弄舟湖海有相违悖,实际上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友人行有所去,心无所适的状态,毕竟浪迹湖海是词人的一种美好想象,国难当头,烽烟四起,友人又能到哪里去散发弄舟江湖呢?词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从下面的叙述中可见一斑。“世事悠悠浑未了”出自《晋书·傅咸传》:“天下大器未可稍了,而相关每事欲了……官事未易了也”,意谓天下大事全都没有解决,这里可以理解为南宋政权的内忧外患。“年光冉冉今如许”所本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年岁之不与我”,言下之意是国难当头,友人却被放逐出朝廷,不予委任,实在令人痛惜。结句承全词气韵而情绪达到高潮,“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一声狂笑”来得仓促,正是悲愤之情突然迸发的真实写照,是为时事所怒的癫狂之笑,亦是无以慰藉的排遣之笑。可是,留给词人的不过是青天无语的静默,词人的不平之情还得独自担当。
这首词悲郁慷慨,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情绪激昂。词人本是耿直之士,多次直言进谏,希冀革除吏弊,收复中原,可谓“济时有策”但同样“报国无门”。理解词人自身的境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全词真切深挚的情感。(龚远会)
集评 明·杨慎:“‘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亦自道也。”(《词品》卷五)
清·谢章铤:“吴毅夫《满江红》‘报国无门’、‘济时有策’,其自负何如!”(《赌棋山庄词话》卷一一)
链接 宋代的史书编纂。在史学史上,宋代的史书编纂以其数量多、篇幅大、质量高、体裁多样、富有创新精神和流传广泛而占有重要地位。宋代重要的史学著作,纪传体正史有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欧阳修、宋祁等的《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新五代史》仿《南史》《北史》体例,将五朝纪传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编排。《新唐书》增修了仪卫、选举、兵等志。其他的纪传体史书有路振的《九国志》、陆游的《南唐书》、王称的《东都事略》等。编年体史书方面,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自战国迄五代,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取材详备,考订精确,起了重振编年体的作用,这种经过发展和完善的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世编年史的通用体裁。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对众多官私资料进行考订辨伪,是《通鉴》之后第一部出色的当代编年史,也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大的私修编年史。此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保存了宋金和战的丰富史料;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记高宗一朝史事,条理清晰,考证详确,也都是著名的当代编年史。典章制度史方面,有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南宋袁枢自出新意,将《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每事详备始终,并列出标题,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以事为中心的史书编纂新体裁“纪事本末体”,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鼎足而立,成为我国古代记述全面历史情况的主要史书体裁之一。宋人的纪事本末体史书还有杨仲良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朱熹及其门人赵师渊根据《资治通鉴》《通鉴目录》等书编成《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其叙事有纲、目之分,眉目十分清晰,对后世影响颇大。南宋郑樵仿《史记》体例撰成纪传体通史《通志》二百卷,其中记叙典章制度的“二十略”有不少内容为前人所不及。宋末马端临仿《通典》撰写《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分二十四考,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理分明。《通志》《文献通考》《通典》,并称“三通”。宋代地方志的修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体例臻于完备,后代方志大致未超脱宋人窠臼。其他各类体裁的史学著作,宋人也都有著名之作。
满江红
吴 潜
金陵乌衣园①
柳带榆钱②,又还过、清明寒食③。天一笑、满园罗绮④,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乌衣巷⑤,今犹昔。乌衣事⑥,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⑦,休虚掷。
注释 ①乌衣园:在乌衣巷之东,为宋代金陵的游乐场所之一。②柳带:柔嫩的柳条,因其细长如带,故称。榆钱:榆荚,因其形似小铜钱,故称。③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④罗绮:华丽的丝绸,代指衣着华贵的女子。⑤乌衣巷:在今南京市内夫子庙文德桥南,三国时吴国曾驻兵于此,吴兵皆穿乌衣,故有此称。又谓乌衣巷在朱雀桥畔,是东晋王谢诸名族的聚居区。⑥乌衣事:指王谢当年的嘉言嘉行。⑦芳尊:亦称“芳樽”“芳罇(zūn)”,指精致的酒器,亦代指美酒。随分:依旧,照例。芳时:花开时节,良辰。
斜日青山图 【清】 李魁 广州美术馆藏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时吴潜于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吴渊淳祐十年(1250)所作的《满江红·乌衣园》为吴潜这首词的和词。词中有“笑当年、君作主人翁,同为客”,可知吴潜此首词写的是兄弟俩同游乌衣园。上阕写游园所见,下阕由景生情,转为怀古,会心之处别有寄托。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写柳条飘拂,榆荚片片,俨然已是暮春景况。“清明寒食”点明了具体时令,古人有在这几天出游踏春的习惯。“又还过”深有时光荏苒又一春之感。接下来着力渲染了游园所见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盛况,色彩鲜明,声韵悦耳。“天一笑”出自唐杜甫《能画》:“每逢天一笑,复似物皆春”,天晴的意思,生动形象。“天一笑”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同时暗示了雨过天晴。接下来的两句写景,“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紧扣雨后天晴的特点来写,经雨后初沐阳光,花红欲染,远处山峦青青葱葱的颜色像是要滴下来。一切都是如此的鲜艳和美好,所以才会有仕女出游,笙歌满城,一派欢乐的气氛。可是此情此境下词人的心境呢? 上阕结尾一句,巧妙地设问,“池馆有谁来,江南客”。“池馆”指“乌衣园”,词人自称“江南客”,明显含有过客的意思,作为建康的淮西财赋总领,自称过客,令人诧异万分。原来,在前一年,词人曾一度以淮西总领兼沿江制置使并知建康府,但为时很短就被撤掉数职,而此刻其兄吴渊也投闲散置,词人心情抑郁,再好的景致也难融入其中,反而更觉得身在异乡如过客。正如《满江红·京口凤凰池和芦川》中所写“春能好,客怀偏恶”。此处用乐景写哀境,倍增其哀。
承上阕反主为客的特殊用意,下阕自然转入怀古。“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犹昔”和“难觅”对比,历史所本的今非对比鲜明。昔日王谢等为代表的社稷大臣的嘉言嘉行如今再难寻觅,现实也不容许词人这样的耿直之士实现政治抱负。唐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有“难觅”之意,但刘禹锡意在奚落、讽刺,词人却反其意用之。“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去秋来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词人借燕子表达的是敬仰、怀念之情。燕子经历了乌衣园昔日的繁盛,如今却只能在“晚烟斜日”中凭吊。乌衣园今非昔比,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呢? 词人自谓也是一代英雄,可如今却惹得一身“尘土债”。“尘土债”意指词人与其兄吴渊的官务、宦情,尤其自况目前兄弟俩不得志而抑郁、苦闷的境况。词人趁着美好春日原本是想解脱一下官务宦情,殊不料今非昔比的历史境况更让词人觉得悲凉,“有志不获骋”(唐李贺《秋来》)才是凭吊英雄迹引发的最深层次的悲哀。至此,词的结句想要表达的是要趁着美好春日开怀畅饮,莫辜负了大好春光。可是“休虚掷”只是一厢情愿的应景之语,此情此境下,只能是“举杯销愁愁更愁”。
通观全词,上阕写景,殊为特异的是以乐景写哀境,令人印象至深;反主为客,与众不同。下阕化用典故却翻出新意,符合词人所抒发的感情;由景体己,由隐到显,层次分明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层次的郁结。(龚远会)
集评 明·陈霆:“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直肠。而‘抖擞’、‘悲凉’等句,似亦类其为人。”(《渚山堂词话》卷一)
满江红
吴 潜
送吴叔永尚书①
举世悠悠,何妨任、流行坎止②。算是处、鲜鱼羹饭,喫来都美③。暇日扁舟清霅上④,倦时一枕薰风里⑤。试回头、堆案省文书⑥,徒劳尔。南浦路⑦,东溪水。离索恨⑧,飘零意。况星星鬓影⑨,近来如此。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⑩。但多吟、康节醉中诗(11),频相寄。
注释 ①尚书:官名。始于战国,掌管文书。汉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唐代中央首要机关分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执行政令,宋时行政全归尚书省。②流行坎止:乘流则行,遇坎而止。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遇坎则止。”③喫:“吃”的异体字。④暇日:空闲的日子。扁舟:小船。霅(zhà):霅溪,水名,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今浙江湖州)内汇合称为霅溪。亦是浙江吴兴的别称。⑤薰风:和暖的风。⑥省(xǐng):检查,察看。这里引申为审阅。⑦南浦(pǔ):《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指代送别之地。⑧离索:离开同伴而孤独生活。⑨星星:形容头发花白、稀疏。⑩三才:古指天、地、人。(11)康节:指北宋大哲学家邵雍,“康节”乃其谥号。
青绿山水图(局部) 【清】 王鉴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是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七月至次年三年,词人兼都大提举兵甲浙西制置使时所作。后吴叔永有《满江红·和吴毅夫送行》和吴潜此首词。此词题为送别,通词都是安慰之意,看似安慰朋友,实则也有慰己之意。
开篇即言“举世悠悠,何妨任、流行坎止”,意思是说天地间顺逆事情很多,又何妨随波逐流,适时进退呢? 要有这般心态,鲜鱼羹饭才能成为美味的享受。“鱼羹饭”所本北朝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由于鱼在南方甚贱,后亦以“鱼羹饭”咏士人安于俭朴生活。但在本词中,“鱼羹饭”意义更进一层,同于“人生无过,鱼羹饭美,布衾铭好”(刘克庄《水龙吟·祁公一度貂蝉》)中所体现的随遇而安的境界。词人借送别宴飨之时,进一步劝慰朋友。“暇日扁舟清霅上,倦时一枕薰风里”是词人想象朋友辞官后浪迹天涯、弄舟湖海的惬意生活:闲时可以划着小船悠哉游哉,倦了躺在船上,任和风拂面,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试回想那些成天伏案批阅公文的日子,毫无乐趣,简直是白白辜负了大好光阴。
安慰终归是安慰,离别之时终要到来。下阕开篇即点明送别地点“南浦”“东溪”,但这两个地点并不是实指,可见词人送别之意不在送,而在表达送别之情。“南浦”“东溪”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指送别之地,借虚指地点强化送别之情,真是不堪“离索”“飘零”,何况还是在时日不继的晚年呢?一个“况”字,凄沧之感扑面而来。词人似乎感觉到朋友心有所牵,因此再次安慰朋友,天时地利人和都是由老天来安置的,不必太过虑。“三才”典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周易》本用来预知未来,词人进一步向老朋友表明天地万事都是既定的。虽然,这样的言说是消极的,但切切之情力透纸背。同时,也是词人面对南宋昏庸统治,“报国有策,济时无门”(《满江红·送李御带珙》)而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多吟、康节醉中诗,频相寄”,表明分别在即,词人一再叮嘱朋友要多多来信,古人惯以诗词相互酬和,互表近况,且“相寄”者多为诗词,“诗以明志”。而借用“康节”典故,隐喻了词人对朋友淳美品性的肯定,从而使得全词的送别之意、安慰之情提升到新的高度,温熨而贴心。
南宋末年,昏佞当道,吴潜品性刚直,直言敢谏,因此仕途坦荡。此篇送别之词,尽去激昂慷慨之声,情真意切又略显沉重,极可能是词人从朋友的辞去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因此语辞深婉,寄托遥深,发自肺腑。(龚远会)
链接 宋代官方文书的若干规定。宋代对官方文书有以下若干规定:(1)文书皆有固定名称。如同样是皇帝的命令,其由中书颁降者曰敕,由枢密院颁降者曰宣;文书自下而上者曰状,自上而下者曰帖,非相统属者曰牒。(2)文书皆有固定格式。如上给皇帝的表,其结尾应是“臣某诚惶诚惧顿首谨言”;而上给皇太子的奏笺,结尾就不能自称“臣”,“顿首”也要改作“叩头”。(3)文书所用纸张,如是书写诏敕,高1尺3寸,长2尺;其余官文书用纸必须小于诏敕。转录皇帝的命令须用黄纸,让皇帝看的文书不得用竹纸、笺纸。(4)文书所用字体,一律为真书(楷书)。凡数目字,皆大写,即“一”应写作“壹”之类。让皇帝看的文书,字要写大一些,每行不得超过18字,臣名则用小字。(5)文书内容方面,凡奏陈公事,皆须直述事状。让皇帝看的文书,如果事涉邪秽,略具其事即可;如邪秽太甚,或事涉诅咒厌魅,则只申尚书省或枢密院。(6)机密要速的文书应实封,否则通封。(7)皇帝的各种命令如有脱误,其关系不大者,可径改正,不须覆奏。官文书如有脱误,须咨禀长官而后改正。其重要改正,须用印。(8)各种官文书,严禁伪造、雕印、质卖,违者置罪。
上一篇:《两宋词·苏轼·满江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刘子寰·满江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