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敦煌曲子词·浣溪沙》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①。张帆举棹觉船行②。柔橹不施停却棹③,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陕汋④,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注释 ①五两:古代的测风器,详见本词的链接部分。②棹:船桨。③柔橹:轻快的摇橹动作。④陕汋:同“闪烁”,词中指水面上波光跃动的样子。
雪霁江行图(局部) 【宋】 郭忠恕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浣溪沙》这一词牌在敦煌曲子词中存十七首(包括四首误为《浪淘沙》调者),其中七首为中原文人词,余下十首为西北作品。以上这首《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就出自中原文人之手。
我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帆船运输,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唐代对外贸易的商船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的海船设有帆和舵,可利用侧逆风行驶,而这首词正是创作于唐五代之间。首句中“五两”,据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上卷,解释为“鸡毛制,占风具”。这样首句即可解释为依那竿头上的占风工具来判断,原本逆向的大风好像变顺了,本来在逆风时航船需要侧逆风扬帆,并且同时让水手划桨才能获得足够的动力,这里词人巧妙地用了一个“觉”字来表现逆风行船的艰辛,坐在船上的人只能通过扬起的风帆和水手们不停地划桨的动作才能感觉到船似乎在行进着。而在变成顺风之后,水手们不仅不用摇橹,甚至连打浆都停止了。而这时在表达船速时,词人用了一个“是”字,传达出确信不疑的口吻,同时也让读者感觉到了行船速度的明显提升。“觉”字与“是”字相对,从“觉船行”到“是船行”体现了船行速度由慢到快的动态变化过程。上片从逆风时的“张帆举棹”到查看测风仪,再到橹棹皆停,并一边观测船速,可见行船的是已久经考验的老水手。而下片紧承上片,既然顺水行舟,不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行船之人就有了空闲来认真欣赏周围的风景了。“满眼风波多陕汋”,勾勒出一幅由于风的吹拂,再加上太阳的照射,一望无际的水面变得波光粼粼的图景。这时再将视线投向前方更远处,那矗立的群山就好像长出了腿,正迎着船走过来,词人在这用了个拟人手法来体现画面的运动感。而在反复地仔细观察之后,主人公发现山从没动过,在动的是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赞美这首词说:“这是从乘船实践中得来的艺术形象,这是多么动人的艺术构思!”在下片寥寥数语中,包含了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物理学知识,同时也涉及到了哲学中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充满了生活情趣。(杨昇华)
集评 刘大杰:“在写景方面,敦煌词也有不少奇警之句,如写船行云:‘满眼风波多陕汋,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
链接 《浣溪沙》及其变体。《浣溪沙》为唐教坊曲,全篇共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此外,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这一别体在《浣溪沙》原有基础上,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则全相同。这首《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属于《摊破浣溪沙》,全篇共四十八字,其中上片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下片第二、四句押仄声韵。
古代的测风仪——“五两”。古代将鸡毛五两或八两系在高竿的顶上,用来观测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文选》中有晋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李善注曰:“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系其巅,立军营中。’汉许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
上一篇:《唐宋五代词·张泌·浣溪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晏殊·浣溪沙》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