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周邦彦·浪淘沙慢》周邦彦
周邦彦
万叶战①,秋声露结②,雁度砂碛③。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④,听数声何处倚楼笛⑤。装点尽秋色。脉脉⑥。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⑦。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⑧,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⑨。飞散后、风流人阻⑩,蓝桥约、怅恨路隔(11)。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12)。凝思又把阑干拍(13)。
注释 ①万叶:无数树叶。战:通“颤”。瑟缩。②露结:秋露凝结。③砂碛:沙漠。④落照:落日的余晖。⑤倚楼笛:倚楼吹笛。⑥脉脉:形容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有默默地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意思。⑦天涯客:做客天涯 ,这里指刚刚离任的河中府。⑧岁华:时光,年华。⑨衣带宽:形容消瘦。⑩风流:像风云一样流动或者流逝。(11)蓝桥约:蓝桥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蓝溪之上。相传其地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后常指男女欢会之所,可参看《太平广记》卷五〇神仙部第五十。(12)旷望:极目远眺,远望。(13)凝思:聚精会神地沉思。
秋山叠翠图 【元】 朱叔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写于作者重回长安寻找萧娘旧迹之时,作品充分体现出了慢词长调写情写景铺排展衍、宛转多姿的特点,并且有离钩三寸的刻画之妙。
词作上阕写景,抓住了“秋声”与“秋色”两大特点来描写秋天,写秋声的有:叶战声、雁声、笛声,写秋色的有:秋草、秋山、新月白、落照红、千家帘幕、楼台。同时,作者还能在组合变化中对秋景进行准确的勾勒刻画,比如秋天的小草在暮烟的湿润下还有绿意,远山在暮色中转为深碧,由于月亮绕地球运行,初弦月在傍晚时已经西斜将落,夕阳黯淡无光时,西天能隐隐约约看到一弯白色的月痕,这样的意境让我们不由联想起唐人陈季《湘灵鼓瑟》的“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不同于《氐州第一》(波落寒汀)中萧瑟肃杀的秋天,本篇所写的乃是万叶未落的初秋,因此与其他悲秋之词相较,读来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比如细草之“绿”和遥山之“碧”两个颜色词,就很少在其他的秋景中出现,再加之以云边新月之“白”,更加鲜明生动。然而,在“尚”“更”这些副词的映衬下,颜色词更增添了一份凄婉,有一种好景不长、岁月易逝的飘忽感。“映落照”二句,化用“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同时也隐括了唐赵嘏《长安晚秋》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用词典丽,情韵悠长。
下片着力写天涯孤客,境遇凄清,韶华易逝,往事随风。以“脉脉”二字开头,顿挫得极妙。《尔雅》曰:“脉,相视也”,而此处“脉脉”,是词人与谁相视呢? 也许可以理解为作者与这样的秋声秋色无言相对吧。“念珠玉”一句前人争议极大。吴世昌先生在《词林新话》中认为此二句殊不可通。“临水犹悲感”显然从宋玉《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中化出,因此“珠玉”有可能为“宋玉”之误,吴先生推断,可能是“宋”字先讹为“朱”字,后人以为“朱玉临水”不辞,遂妄加“玉”旁,改为“珠玉”。清真此词,大概受北宋柳永《戚氏》之“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的启示。吴先生更以格律证之,“念珠玉”三字不合律,若“念宋玉”则三字皆为仄声,与周词同调他词相同。然而此处作“宋玉”无版本依据,我们只能谨此存疑。以上几句大致可以解释为:我无语地凝视秋景,羁旅者的情怀渐渐得到化解。但是宋玉登山临水时就产生羁旅行役和贫士失职之感,何况我还作客天涯呢,羁愁转而又涌上心头。
下文回忆青年时在长安行乐的旧踪迹,觉得年华真容易老去。“衣带宽”二句反用唐白居易《古意》诗:“心肠不自宽,衣带何由窄。”意思是心中相思堆积,故而空间显得狭窄,这种写法将抽象的相思愁绪转化为具体形象。接着采用反接法,舛互生情,进一步写旅情,并且写得如丝在茧,抽剥可见:第一层,羁旅行役是千古文人的共同悲感;第二层,自己远役至天涯河中府。第三层,长安是自己年轻时的游学之地,多年以后故地重游,颇有恍若隔世之感,而与萧娘的分离,又使自己有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最后以手拍栏杆的形象,写自己常常涌起的后悔之意。这几句是个人经历的回顾,而又今昔杂议,看似写得杂乱,然而恰恰表现了作者心绪的紊乱,是词人在回忆与感叹之间穿梭的复杂心情的表现,写出了一种迷离怅惘的情状,词作反复吟唱,一腔的失意愁苦,一句紧接一句,用意层层深入,情意深婉而笔力健拔。(付海婧)
集评 罗忼烈:“按此首字面滑熟,铺叙处语多意少,勾勒无力,与清真‘昼阴重’阕之力透纸背,骤风骤雨,不可遏抑者,相去何止一尘。绝类柳屯田口吻,置《乐章集》中犹不失中等而已。”(《周邦彦清真集笺》)
上一篇:《两宋词·周邦彦·浪淘沙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宋祁·浪淘沙近》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