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③。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意态潇洒,且吟且啸。吟,吟咏。啸,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萧洒:一本作“萧瑟”。
仿梅道人山水图【明】蓝瑛
美国私人藏
鉴赏 元丰五年(1082)春,因为黄州东坡的土地过于贫瘠,所以苏轼准备在比较肥沃的沙湖买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实地考察田地,可见他是作了在黄州度过余生的打算。当年正月,作者写了《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词,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龄”语,可以印证他的这种打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受到残酷的政治打击,侥幸免死之后被贬黄州,过着半流放半软禁的生活。在这一段经历中,苏轼遭受的巨大的苦难,引发了他对仕途、政局的极端失望,也使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可贵的是,苏轼始终没有被苦难所折服,他虽然需要解脱自己的心灵,但他的办法不是屈服,不是逃避,而是要乐观地超越。此时,他内心潜藏的佛、道思想和隐逸情绪剧烈抬头,帮助他舒缓了疲惫的内心。苏轼到黄州之后写过很多探讨人生的文章和诗词,可以这样说,这段日子苏轼所写的词,没有一首不是饱含着他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这首非常简单又非常著名的小词。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来写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烟雨”“料峭”“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也是他此后人生态度的写照。苏轼及其词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明月几时有”的潇洒,也不仅是因为他“大江东去”的豪迈,更是因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开篇“莫听”“何妨”二句形成转折,在写景之时便已说尽了全词的大意,其蕴涵的深意读者自能心会。“竹杖”三句,由“吟啸且徐行”发展而来,表面是写词人的动作,实际上是在写一种心态,一种生活。“竹杖芒鞋”是农民的行走工具,马是官员的坐骑,苏轼表面上是说,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比马更加轻快,实际上“轻”字有许多潜藏的意思。如果说“马”是功名富贵的象征,那么此时摆脱了这些束缚的作者,的确感到了轻松。“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可以理解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成是它的结果! 因为有通达的心态,所以能够从最简朴的生活中找到极致的快乐,而找到了这样的快乐又让心变得更加通达,二者互相促进。下阕写雨停之后的情景,但苏轼跳出那些“雨过总会天晴”的论调,得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结论。雨停之后,清凉的春风吹醒了酒意,前方山头暖暖斜照的夕阳仿佛在迎接他的归来。这一幅雨晴斜照图,算是得到了中国绘画中最极致的真味。接着“回首”一句,明写风雨,暗写人生,自然而然地归结到最后的结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超越荣辱、得失的旷达心态。
全词可以说通篇都在议论,可是却仍然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了当时的美妙景色,可见情景交融之巧。苏轼以议论入词的作法,此时已炉火纯青、巧夺天工。
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明确记载他自己去沙湖相田、准备买田耕种的过程。我们不知道这次沙湖道中遇雨是在去相田的那时候,还是后来去买田的时候,或者是某天耕种回来的时候。从“同行皆狼狈”来看,很像是最后一种情况。苏轼跟几个在沙湖也有田的邻居一起春耕回来,路过一片树林时天下起了雨,众人赶忙狂奔躲雨,只有苏轼安详得一路行吟,欣赏着雨色。一会儿雨过天晴,他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会心一笑。这是一个怎样美妙的事情,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画卷! 写出这样的词,说明他的心真的已经解脱了,此后苏轼进入了文学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姚苏杰)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链接 词之旷达风格。“旷达”本是魏晋文人所崇尚的一种任性自适、举止无检束的风度。《世说新语·任诞》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谓张翰“任性自适,无求当世,时人贵其旷达”。《晋书·裴頠传》谓:“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后来文学批评中用以形容风格境界,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就有“旷达”一品。以此品评宋词,则“旷达”词风的代表人无疑是苏轼。苏词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境界高旷,情感飘逸,并以理遣情,使自身超越于尘俗之外;本词则自述“一蓑烟雨任平生”,视人生之途“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写出一种任天而动的坦荡之怀。他的多数词作,都渗透着他性格中“旷达”的因子。宋人评苏词,虽未曾使用“旷达”的字样,但如胡寅所评“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题酒边词》),张炎所谓“东坡词极雅丽舒徐,高出人表”等,都是在描述其“旷达”的风格特征。至晚清陈廷焯以“清超”评苏词(《白雨斋词话》卷八),王国维判定“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等等,则已明确地指出苏词的主导风格为旷达了。苏词的旷达,在宋词中独标一格,并影响了同时和后世的若干人,在宋词和宋以后词史中形成了重要的风格和流派。(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上一篇:《两宋词·苏轼·定风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苏轼·定风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