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定风波》苏 轼
苏 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①,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谁羡人间琢玉郎②。天应乞与点酥娘③。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④。
注释 ①王定国:王巩,字定国,苏轼好友。苏轼因诗文获罪,定国受牵累被贬,元祐元年(1086)赦归。定国为人奇俊有文词,旷达而不为挫折所屈,深为苏轼叹赏。②琢玉郎:形容王定国姿容美丽如玉。《苏轼文集》卷五二《尺牍·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君实尝云:‘王定国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③点酥娘:形容王定国的歌儿柔奴如凝酥之滑腻。④“此心”句:白居易《吾土》:“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又《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重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又《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仕女图 【清】 胡锡珪
鉴赏 本词是因王定国的歌儿柔奴的一句话而作,因为她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轼的心。王定国受苏轼牵连,被贬海上,受尽苦难。但是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可说是非常知心的朋友。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曾详细叙及两人的交情,很能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故不嫌其长,录如下:“……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五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又念昔……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苏轼一方面以同病相怜的缘故很同情王定国的遭遇,一方面又因其高俊不屈的人格,很佩服、崇敬他。柔奴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实际上是替王定国说的,非常巧妙地概括了王定国的贬谪生活和良好心态。联系苏轼这些年相似的经历,这句话会让他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难理解了。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五年里,也正是以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才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全词以一种极赞赏的口吻写柔奴的绰约风姿和通达睿智,暗含着对王定国高俊品质的赞美,有种相惜之情。上阕头两句总起,以琢玉郎比王定国,以点酥娘比柔奴,都是极尽夸赞。“谁羡”“应乞与”等语,把赞美的重心集中到了柔奴身上,下文便接续这种赞美,铺展开来写她各方面的特色。“尽道”三句,写其歌声的清丽,“清”“皓”“风起”“雪”这些意象都是形容柔奴歌声的优美清雅,“雪飞”句用一个夸张的比喻,描摹出柔奴歌声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这句话同时也巧妙地解释了王定国之所以能安居“炎海”的原因,更加深了对柔奴的赞美。“万里”三句写其容颜的美丽,“颜愈少”又是双关,既写柔奴又写定国,写柔奴是凸显她的美丽动人,写定国是凸显他的心胸开阔。“笑时犹带岭梅香”一句以大庾岭上清雅幽淡的梅花香作比,把柔奴的美写到极致。“试问”三句写其品德的高尚,这里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现,显得曲折灵动,符合宋词的特点。全词以这句富含无穷哲理的话作结,不仅情意绵长,而且意味深远,柔奴的美丽聪慧都借此得到升华。如果光看这首词的前面部分,我们或许会误认为它不过就是一首写给歌伎的艳词,但有了这最后一句,整首词的趣味、意境、格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说:“余以此语本出于白乐天,东坡偶忘之耳。”此语出白居易不假,但苏轼未必是“偶忘之”。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引《古今词话》对本词的记载是:“坡叹其(指柔奴)善应对,赋《定风波》。”“叹其善应对”说明苏轼并非就认为这是柔奴的原创,而只是赞赏她借用这句话来回答的机智罢了。(姚苏杰)
链接 宋代的东坡书迹合集《西楼苏帖》。此为汇刻丛帖,亦名《东坡苏公帖》。南宋汪应辰搜访苏轼书迹,所得颇多,遂于乾道四年(1168)刻石于成都西楼下,故名。帖末刻有汪氏自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此帖摹刻精良,颇具笔意,保留苏轼书迹甚多,为世所重。原石久佚,清代曾多次翻刻。原刻拓本现存者有明晋府藏本,共计帖八十三开半,清嘉庆间归边氏,后归端方,民国初年归徐世昌,内有高士奇、梁同书等人跋,现藏天津博物馆。
上一篇:《两宋词·苏轼·定风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陈与义·定风波》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