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煜·捣练子令》李 煜
李 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①。无奈夜长人不寐②,数声和月到帘栊③。
洪崖山房图(局部)【明】陈宗渊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寒砧:寒风中的捣衣声。②寐:睡着。③帘栊:窗户和窗帘。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张华<离情>》:“秋月映帘栊,悬光入丹墀。”
鉴赏 这是一首本义词。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中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失眠者深夜卧听砧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凄清与烦恼。
头两句,叙述听砧人身处的环境。“深院”,是写所居之地远离尘嚣;“小庭”,则写住处并非豪宅,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天井。一“静”一“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着笔,既是写客观上的幽悄之境,又是写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越是思潮起伏,辗转反侧,就越觉得周遭寂静无声。在这无边的静默中,断断续续的砧声随风而至。
在古代,妇女常在秋天洗制冬衣寄赠远人,所以诗词中常常写到砧杵,借以寄托怀念之情。例如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萧索高秋暮,砧杵鸣四邻”;杜甫《暮归》“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宋贺铸《杵声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如此者甚多。无一例外,砧杵、捣练总是与秋风萧索、暮色四合联系在一起,传递的是一派凄凉之意。在“砧”字前饰以“寒”字,一则表明节令,二则映衬心情。风送砧声,时强时弱,时有时无;庭愈空,砧愈响,一下下敲击着主人公的心灵。长夜迢迢,人自难眠,听着这样的声音,主人公心中的悲哀可以揣想。
“无奈”二字前后,都是客观的记叙,只这两字是直接传递心声的簧舌,并贯穿了“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二字。长夜漫漫,因着满腹心事无计安眠,砧声、月影并赴眼前,凄迷如斯,我们似乎听得到主人公的一声长叹。单独欣赏“数声”一句,断断续续的砧声与秋月的清辉交融在一起,透过竹帘和窗格传入房间,也是极富诗意的。李白在《子夜吴歌》的第三首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与之共读,各有千秋。在李白笔下,月色一片,万户捣衣,这主要是为了表现当时良人远征的情形十分普遍,共同的相思离别之情弥散在诗句间,读来令人心酸。在本词中,寒风裹挟中的砧杵之声单调、细弱,月影摇摆,月色十分素朴,较之李诗,意境明显深细,而这样的景物正适合表现一个孤独无眠者的惆怅和痛苦。
王国维对李煜有一句评语是这样说的:“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人间词话》)“神秀”者,神完气足而秀韵天然,极言其丰神秀貌、自然而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煜词在“白描”方面颇有造诣,不同凡俗。统观这首小词,并不作深文曲笔、雕饰斧凿,极为朴素。这种不事雕饰之所以能产生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又根植于李煜纯真的禀性和创作态度。(刘玉洁)
集评 俞陛云:“通首赋捣练,而独夜怀人情味,摇漾于寒砧断续之中,可谓极此题之能事。”(《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唐圭璋:“夜既长,人又不寐,而砧声、月影,复并赴目前,此境凄迷,此情难堪矣!”(《唐宋词简释》)
链接 《捣练子》词牌。《捣练子》,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明杨慎在《词品》卷一中有云:“词名《捣练子》,即咏捣练,乃唐词本体也。”《捣练子》,又名《捣练子令》《深院月》《夜如年》《夜捣衣》《杵声齐》《望书归》《剪征袍》《桂殿秋》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无论单调还是双调,一般起句与第二句都要求对偶。
上一篇:《两宋词·李甲·帝台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张炎·春从天上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