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炎·春从天上来》张 炎
张 炎
己亥春复回西湖,饮静传董高士楼,作此解以写我忧①。
海上回槎②。认旧时鸥鹭,犹恋蒹葭③。影散香消,水流云在,疏树十里寒沙。难问钱塘苏小④,都不见、擘竹分茶⑤。更堪嗟。似荻花江上⑥,谁弄琵琶。烟霞。自延晚照,尽换了西林⑦,窈窕纹纱。蝴蝶飞来,不知是梦,犹疑春在邻家。一掬幽怀难写,春何处、春已天涯。减繁华。是山中杜宇⑧,不是杨花。
注释 ①己亥:指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静传董高士: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居士。钱塘(杭州)人,后入道,能诗词,有《西湖百咏》诗行世。此解:指这首词。解,乐曲、诗歌的章节。②槎(chá):指船。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下》:“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③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④苏小:南齐、南宋时均有名为苏小小的钱塘名妓。此处代指杭州的歌伎。⑤擘(bò)竹分茶:指破竹沥水,用沸水冲茶。⑥获花江上:化用唐白居易《琵琶引》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⑦西林:即西泠。⑧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旧说杜鹃是古蜀帝杜宇所变,古人认为它的啼叫似“不如归去”。
鉴赏 《诗经·邶风·泉水》中云:“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张炎在这首词的词题即明白地写道:“以写我忧愁。”这一年是己亥的春天,距离当年的国破家亡,已经有二十三年了。这二十三年中,张炎曾北上大都,旋又返回,流落江南,始终过着漂泊不定、羁旅贫寒的日子。此刻他“复回西湖”,然而心中的感慨忧愁,亦是不可断绝。
起笔辽远,缥缈隐约。明明是重回西湖,重回故国之都,却不从实处着笔,而是以高远韵致写道:“海上回槎。认旧时鸥鹭,犹恋蒹葭。”人间流离失所的苦难都隐括入“海上回槎”这四字中。从前相识的沙鸥白鹭,依然在蒹葭丛中栖息飞翔。风景似乎依旧,然而荒凉的心绪已不再有一丝欣喜:“影散香消,水流云在,疏树十里寒沙。”香影消歇,流水远逝,白云悠悠。蔓延十里的寒沙上,种着稀疏的树木。语意清空,意境萧条。“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难问”一句,写旧日歌舞佳人的消散。“擘竹分茶”的细节,让人想见她们从前“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沏茶待客的身影。“更堪嗟”在“都不见”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荻花江上,谁弄琵琶”一句,用白居易《琵琶引》典故。张炎借以写出身世之叹;同时,也以白居易当年谪居的江州“枫叶荻花秋瑟瑟”的风景,来形容西湖的萧条景象。
下阕以“烟霞”落笔,西湖烟水茫茫,晚霞照水。“尽换了”一句,虽是写景,但易代之悲已含蓄吐露。昔日西泠桥一带轻纱缥缈的风景早已烟消云散,上阕是“都不见、擘竹分茶”,下阕是“尽换了西林,窈窕纹纱”。人已远,景空逝。“蝴蝶飞来,不知是梦,犹疑春在邻家。”借无情之物,写出沉痛内心。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词以“蝴蝶”代“商女”,以“梦”代“亡国恨”,笔意更为含蓄隐约,杜诗中的讽刺和谴责一转为伤痛和惘然。张炎词中多次提到梦境,《疏影》云“重到翻疑梦醒”,《甘州》云“短梦恍然今昔”,都是以梦喻人生。无知的蝴蝶“不知是梦”,又飞往邻家,以为可以寻到旧日之春色。然而西湖早已残破,无处可寻春迹。“一掬幽怀难写”,写到自身,满腔的愁绪难以抒写,他再次代蝴蝶发出疑问:“春何处、春已天涯。”“送春苦调刘辰翁”亦有“春去人间无路”(《兰陵王》)的词句。南宋亡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对于南宋遗民而言,春归天涯往往暗指着宋亡之痛。
歇拍以“减繁华。是山中杜宇,不是杨花”结束,仍是以物喻人。“杜宇”与“杨花”并列出现,杨花的飞扬飘散隐喻着景物的更替,而杜宇的啼叫隐喻着国亡的沉痛。刘辰翁《金缕曲·闻杜鹃》中亦有“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的词句,以杜鹃啼叫暗指亡国悲歌。因此词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减繁华”的并不是风景的更替,而是国破家亡所带来的“物是人非”之伤感。
西湖是张炎的故园,然而重返故园,他并未获得幸福。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四处奔波、穿透身心的疲倦、旧物难寻的失落以及改朝换代的变故之后,重返故地的他望着烟霞湖水,体会着漫漫人世的无情无常。以这首词,他描述着所有失去的一切温柔的幻影。(黄阿莎)
集评 清·陈廷焯:“后半极沉郁。读玉田词者,贵取其沉郁处。徒赏其一字一句之工,遂惊叹欲绝,转失玉田矣。”(《词则·大雅集》卷四)
俞陛云:“故国重来,旧人云散。上阕至‘纹纱’句历历叙之。‘蝴蝶飞来’以下八句,是春是梦,一版迷离幽怨,家国苍凉之感,合并其中。春自无情,人自伤情,勿错怨杨花、杜宇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映花书屋图 【清】 方薰
故宫博物院藏
上一篇:《唐宋五代词·李煜·捣练子令》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春光好》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