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柳永·八声甘州》柳 永
柳 永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③,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物华休⑤。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 想佳人、妆楼颙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⑨。争知我、倚阑干处⑩,正恁凝愁(11)。
注释 ①潇潇:雨势急骤的样子。②“一番”句:经过一番暴风雨的洗涤,凄清的秋天更显清凉。③关河:山河。④“是处”句:到处花木凋零。唐李商隐《赠荷花》诗云:“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⑤“苒(rǎn)苒”句: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⑥渺邀:广远。 ⑦淹留:羁留,逗留。 指久留他乡。 ⑧颙(yóng)望:抬头呆望。⑨“误几回”句:多少次错把远处开来的船当作爱人的归舟。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唐温庭筠《望江南》词云:“过尽千帆皆不是。”⑩争:怎。(11) 凝愁:愁结不解。
鉴赏 这首词通过暮秋登临望乡的描写,表达了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怀人之情。历来颇得名家好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称其:“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该篇得到如此高评价,主要是因其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
感情上,激昂与低沉并存,自慰与无奈并举,绸缪婉转,一唱三叹。首句一个“对”字引领,随后的“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大江”尽收眼底。随着写景由阔远收入近前,由动态趋向静态,整个感情也由激昂逐渐消沉。“苒苒物华休”的“休”字,由动到静,含有无尽的感慨愁恨。接下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以无情写有情,蕴涵了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下阕的感情脉络亦清晰可见,“望故乡”的惆怅无奈,“叹踪迹”的黯然神伤,“想佳人”的如痴如醉,“正凝愁”的寂寥落寞,有概括、有具体,有景物、有感想,把一个思乡怀人的过程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感人。“想佳人”一句,设身处地,如临其境,其情一往而深。“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结句“倚阑干”,与“对”“当楼”“登高临远”“望”“叹”“想”等相互照应,相互生发,浑然一体,把一个思乡怀人的场面描写得凄清悱恻,黯然魂销。
章法上,展衍尽致,以铺叙见长。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起句的“对”字统领全篇,大气切入,写出了当时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的阔大景象。其中“雨”“洒”和“洗”三个上声字读来清爽流利,正与秋天的那种天气特征相合。“渐霜风凄惨”也作“渐霜风凄紧”,“渐霜风”句的“渐”字承上句而言,写出了清秋时节霜风凄冷、河山寥廓之景象。“霜风凄惨”的“惨”字和“关河冷落”的“冷”字,皆用上声,摹拟悲秋之气而又显得寒意咄咄逼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对前面景象作一总收,阔大雄浑。这三句恰切地表现了深秋萧瑟景象中的游子情怀,慷慨悲怆,连一向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不禁叹赏道:“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德麟《侯鲭录》卷七)下阕也极有章法,唐圭璋先生说:“‘不忍’句与‘望故乡’两句,自为呼应。‘叹年来’两句,自问自叹,与‘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句,同为恨极之语。‘想’字贯至收处,皆是从对面着想,与少陵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作法相同。小谢诗云:‘天际识归舟’,屯田用其语,而加‘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收处归到‘倚阑’,与篇首应。”(《唐宋词简释》)虚实照应,动静相间,浑然一体。
秋亭泛舟图【明】蓝瑛
遣词用字,极见功力。开篇“一番洗清秋”的“洗”字极具动感,仿佛明亮清爽的秋天不是因为季节变化带来的,而是一场潇潇暮雨生生给“洗”出来了。它和杜甫诗“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中用“接”字,唐李中诗“一城砧杵捣残秋”(《海城秋夕寄怀舍弟》)中用“捣”字,皆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如“渐霜风凄惨”句中“惨”字的凉气逼人,“残照当楼”句中“当”字的气象不凡,“不忍登高临远”句中“忍”字的愁肠百转,“争知我”“正恁凝愁”的无限惆怅和哀思,读来给人以舒缓回荡之感。在音调上,词人也别具匠心。虚词“不忍”“何事”“争知”“正恁”既浅显通俗,又富于艺术表现力。词中多用双声叠韵词,借助于声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从而达到了寄情于声、声情并茂的效果。如词中的双声词“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词“长江”“无语”“阑干”等,随着全词感情的发展流变,时而显得嘹亮,时而显得幽咽,又时而显得余音袅袅,不但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调动了读者的感情,给人以深深地感染。
全词首尾照应,结构严密,“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使壮美与柔美契合无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李飞跃)
集评 宋·赵德麟:“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
清·陈廷焯:“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佳人妆楼’四字连用俗极。择言贵雅何不检点如是,致令白璧微瑕。”(《词则·大雅集》卷二)
链接 《八声甘州》词牌。《八声甘州》,一名《甘州》,本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来自西域,后用为词调。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引《西清诗话》曰:“如《伊州》《甘州》《凉州》,皆自龟兹致。”《词谱》卷二五:“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双调,九十七字,上下片各九句四平韵。
词之领字。用于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或有领字的词句,谓之领字,也叫领句。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豆”。如本篇开篇云:“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对”字、“渐”字皆为“领字”,此二句即称“领句”。一字领字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有“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字。此外,也有用多字为领字者。如周邦彦《拜星月慢》云:“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句首“似觉”二字即为领字。此外,常用作二字领字的有“那堪、还又、莫是”等。如辛弃疾《摸鱼儿》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句首“更能消”即为三字领字。此外,用作三字领字的还有“最无端、最好是、又却是”等。宋人多称这类领字为“虚字”。(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上一篇:《两宋词·王沂孙·八六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下一篇:《两宋词·苏轼·八声甘州》翻译|原文|赏析|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