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仓,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 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列》 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卷之十。
它以一条核舟为记述对象,缀以宋人“大苏泛赤壁”的故事,写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赞扬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文章对核舟的层层描绘,对人物的刻画,都甚为细腻而生动。
核舟,是指以“径寸之木”的桃核为载体,雕刻舟楫、宫室、器皿、人物和鸟兽等形象的微雕艺术品。其“记”,则将“核舟”这件立体造型的艺术品,通过五百余字的语言艺术再创造,成为可视、可诵的散文小品,再现于人们面前。
****
全文虽然不长,却要分为三段六层,即——
第一段(1节):王叔远技艺与核舟内容;
第二段(2—5节):按舱、头、尾、背具体分写核舟:
第一层(2节):记写舟之舱;
第二层(3节):记写舟之头;
第三层(4节):记写舟之尾;
第四层(5节):记写舟之背。
第三段(6-7节):总计与颂赞:
第一层(6节):各项数字的统计;
第二层(7节):魏子赏赞。
第一段:王叔远技艺,核舟内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一、诠词释句:
奇巧人王叔远与径寸之木——奇巧人,指技艺特别精巧的人。王叔远,名毅,字叔远,为明代著名雕刻家,名列当代第一,所雕核舟尤为有名。径寸之木,直径仅一寸长的木头。
因势象形与盖大苏泛赤壁——前者是说,依着木料原有的形状态势和纹理来构思所创作的形象。后者是说,大约是苏轼游赤壁故事吧。人们称他同弟苏辙为“大苏”与“小苏”。
二、略述大意:
明代有一个技艺特别精妙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一块直径一寸长的木料,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和鸟兽、花木、美石,没有一项不依照木料原有态势来雕出它们的原形的,而且各具情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舟,大概刻的是宋人苏轼游赤壁之事。
第二段:按舱、头、尾、背具体分写核舟
这一部分文字最多,是本文主体部分,以下分层解说——
第一层:记写舟之舱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仓,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一、诠词释句:
有奇与箬篷——有奇,即有余。箬篷,就是用箬竹叶子编成的船篷。箬(ruò弱),是竹子的一种,叶长而阔,可用来编箬笠、船篷和包粽子。
右刻句与左刻句——两者均出自苏轼的辞赋。右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后赤壁赋》;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出自《前赤壁赋》。
石青糁之——以青色颜料涂在刻字上。糁(shēn伸),原指谷类磨成的小渣。此用作动词,涂粘。
二、略述大意:
从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船高大有二分来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是船舱,箬竹叶编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舱的两旁均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窗。窗户往外,有雕着花纹的栏杆两两相对。关上它,还可见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用石青颜色涂在刻字上。
第二层:记写舟之头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一、诠词释句:
佛印与鲁直——佛印,字了元,是宋代金山寺之僧人。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字。二人均为苏轼好友。前者,是轼谪居黄州时所交至友。
手卷、相比、绝类弥勒——手卷,横幅的书画长卷。相比(bì必),即相互紧靠。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不属与诎——不属(zhǔ主),不连贯,此指不相互呼应,不似同一类人。诎(qū屈),通“屈”,弯曲。
二、略述大意:
船头坐着三个人,其中间戴高高帽子还留有美鬚的是苏东坡,佛印在其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与黄鲁直在同看一件横幅书画卷子。东坡右手拿着手卷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而鲁直的左手拿着书画卷子的卷尾,右手指着手卷,好似在说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而鲁直露出左脚,两人都略微侧着身。他们两膝靠近的部分都隐蔽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象个弥勒佛,敞胸露乳,抬头仰望,其神情同苏、黄二人大不一样。卧倒着右膝,弯着右臂支船,而他的左膝竖着,左臂挂着佛珠倚着左膝,而那佛珠历历可数。
第三层:记写舟之尾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诠词释句:
椎髻仰面——椎髻(jì季),锤形的发髻。是说梳着锤形发髻的仰着脸。
视端容寂——视端,即目光正视。容寂,面容表情平静。
二、略述大意:
船尾放着一支船桨。船桨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人。趾右边那个梳着锤形发髻仰着脸朝天,左手依靠在一条横木上,右手在攀着右脚脚趾,状如拉着长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那个右手执着葵扇,左手按着火炉子,炉上放着一把壶,此人正眼盯着茶炉,神色平静,好似在听茶水腾沸声音的样子。
第四层:记写舟之背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一、诠词释句:
船背稍夷——船的背部稍微平坦一些。夷,平也。
天启壬戌——天启为明熹宗的年号,天启壬戌,即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年。
虞山与王毅叔远甫刻——虞山,即今江苏常熟。“王毅”句,即刻核舟者的姓名,此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始也。
了了与初平山人——了了,清清楚楚。初平山人,王毅的别号。
二、略述大意:
那船背略略平坦,就在上面题了一个名。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字的钩与画却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了一颗篆字图章:“初平山人”,这颗图章的颜色是红的。
第三段:总计与颂赞
这段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各项数字的统计
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一、诠词释句:
通计——即指总计。
楫与简——楫(jí),划船的桨。简,即简选、选择。
二、略述大意:
总的统计全船:刻人物五个,刻窗户八扇;还刻了船之箬篷、船桨、茶炉、茶壶和书画手卷以及念佛珠等各一件;又刻有对联、题名和图章篆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量一量它的长短,却不满一寸。大概这是特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来刻成的吧。
第二层:魏子的赏赞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 嘻,技亦灵怪矣哉! 《庄》、《列》 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诠词释句:
魏子详瞩——魏子,是作者魏学洢的自称。详瞩,仔细察看。
《庄》与《列》——《庄》,指《庄子》,也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周及其后学所著。《列》,指《列子》,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早佚。今本八篇《列子》,疑为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
惊犹鬼神与须糜——前者是说,犹如鬼神所创作,令人惊异。后者,是胡子与眉毛的合称。糜(mí弥),通“眉”。
假、复、繇、斯——假,假如,若果。复,告诉,答复。繇(yóu尤),同“由”。斯,此,这。
棘刺二句——意谓荆棘之尖端,不一定不能变出一头母猴。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中有云:有一宋人在燕王面前夸口说,可以在荆棘的末梢刻出一只母猴。
二、略述大意:
我魏学洢仔细察看完毕,惊异地说:嘻,技艺也真是奇妙哟! 《庄子》、《列子》所载,好多已疑为由鬼神所创造的,令人惊奇,但是,还有谁能在不盈一寸的材料上,游刃刻出个须眉清晰的人物呢?假如有人将我上述所说的话复述给我听,我也会怀疑他是在说欺人的鬼话。如今,我却亲眼见到了它。由此看来,古人说的在荆棘尖端刻出一只母猴来,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啊。嘻,技艺之高超,真是奇妙极了!
****
以下再讲两点:
一、核舟之“雕”与核舟之“记”,乃双璧之美
民间艺人王叔远以“径寸之木”雕“核舟”,同散文家魏学洢用百余字记“核舟”,虽然在艺术门类上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艺术品质和档次上,均是令人叫绝的绝代精品。它们“精”在何处?我想不必赘述,只要认真看了原作,并加以体悟,就会知晓。
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实用,也不在于济世,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艺术魅力的展示,艺术生命的辉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美学上的价值。如今,古代微雕的真实具体的“核舟”,已不复存在,见不到了,可是,魏学洢的秀笔却使它存活于自己的散文小品——《核舟记》之中。王叔远用自己高超技艺创造了“核舟”奇迹,固然是一种十分值得赞扬的艺术成就;然而,魏学洢却以极小的篇幅使其最大限度地延长了生命力,令更多更久的后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当功不可设!
二、顺便讲一讲有关“微雕”的情况
所谓“微雕”,就是极微小的雕刻作品。它是在极小极小的物体上(如发丝、米粒、桃核和山核桃等),进行刻字镂图等艺术创作。这种技艺,就叫“微雕艺术”。我国这种技艺古已有之,最早发轫于上古时代,经过逐步发展,到宋、明时期已臻完善,精品层出。清代仍在继续发展,但到了近现代,出现了萎缩,甚至于失传的危急状况。近年来,由于政府开始重视民间工艺美术的挖掘与保存,微雕艺术似有中兴的希望。
微雕艺术品特点有三:
首先是它的“微”。用材微小,以小容多。就因为这个“微”,才使自己从众多大件的雕刻作品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倾慕、惊叹的对象。
再就是它的“雕”。在微雕作品中,一般是不能离开“雕”字的。在各种载体上出现的一切物件、人物和书画等等,均用刀笔镌刻而成,不容有书写成份出现,否则就非微雕艺术了。
三是它的“巧”。这个“巧”,在此有精巧、巧妙和灵巧等多种含义。这是说微雕要因材施艺,即因用材的质地、形态和肌理等因素而施展作者的巧思、巧技和巧构,而且达到一丝不苟。这是微雕艺术本身所要求的,绝对拒绝草草从事。在技法运用上,可以将圆雕、浮雕或浅雕、深雕综合运用。一般不宜单用某一种技法,还可杂入一种阴刻手法,总之,视需要而定。
在广阔的雕塑造型艺术的大花园中,微雕艺术是一支受众人垂爱的异葩,愿她茁壮成长!
上一篇:南北朝与唐宋骈文·庾信·枯树赋
下一篇:两宋散文·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