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的诗,常常将抽象的哲理与具体的意象相结合,从而成为既形象感人、又寓意深刻的“理趣”诗。。这首写于熙宁五年(1072)的小诗,看起来写的只是杭州望湖楼前的一片雨景,实际上,却涵孕着诗人对人生世事哲理性的认识。
当然,即使把这首诗简单地看作写景诗,也是非常精采的。诗人以四句之篇幅,就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画图。“黑云翻墨”,极写雨前乌云翻滚之势,“翻墨”的比喻十分新颖、生动、形象。“白雨跳珠”极写雨中景况。“白雨”与前句的“黑云”这二个意象在色彩上构成鲜明的反差,与下句的“水如天”,通过巧妙的剪接,拍摄成了一组色彩斑斓的画面;“跳珠”则承上句的“翻墨”之喻,只不过诗人的目光由天上而至眼前,诗人的感受由视觉而至听觉;大雨如珠,掷地有声,更兼与“乱入船”三字相接,就真真把人置于西湖雨中了。此外,“乱入船”三字,还与上句“未遮山”相承,展示了大自然由雨前到雨中的过程,脉络清晰。
前二句极写雨前之乌云及雨中之白雨,看起来气势凶猛,咄咄逼人,但是,诗人看到了这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自然可以惊雷挟电、墨云白雨,也可以用一阵风就把它们吹散:“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人用一“忽”字,就把大自然瞬息万变、飘忽而来、倏然逝去的神韵擎托而出。
全诗四句并没谈什么哲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描写了自然界的某种现象。但是,诗人为什么要揭示大自然这种变化无常而又有常的规律呢?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苏轼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二次上书给神宗皇帝,提出了与王安石不同的政治见解,王安石姻亲谢景温弹劾苏轼,“穷治无所得”,“既无以坐轼,会轼请外,例当作州,巧抑其资,以为杭倅”(《林希野史》)。当时,苏轼对于整个政治局势,感到“眼看时事力难任”(《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对于个人遭遇则感慨“敢向清时怨不容”(《和刘道原见寄》)。但是,无论是政治上的暴风雨还是个人的坎坷,都必然是暂时的,必然要回复到澄清的本原上,这就是诗人在望湖楼前所受到的自然界的启发,表达了“世事徐观真梦寐,人生不信长坎坷”的“理趣”境界。
上一篇: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徐陵《关山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