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是一首充满忧患意识和感伤情调的抒情诗篇。其历史背景是:周幽王残暴无道,国势日衰,遂招致犬戎入侵,攻破镐京,自身被杀。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这便是所谓“周辙东,王纲坠”的社会动乱的年代。东周有大夫,也就是西周之旧臣,行役路过镐京,眼看往日的宗庙宫室,均已崩塌毁坏,遍地长满了禾黍,一片凄凉的景象,便触景伤情,不胜感慨,吟咏出了这首诗篇。
全诗共有三章,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采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反复抒发了诗人极端忧愤苦闷的情怀。“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开头两句是错综成文,意思是黍稷离离成行,正在长苗。“离离”是形容黍稷密密麻麻的样子,它当联系上下两句通读,简言之即“彼黍稷之苗离离”。这两句并非起兴作比,而是眼前的实景,即对宫庙殿堂化作废墟荒凉景象的写照。所以,接着两句“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便是由此景引出此情来的,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这里的情景描写,已达到了交融的完美境地。而用“靡靡”和“摇摇”两个叠字(重言),形容行动(行迈)和心理(中心),就把主人公行路途中,心神恍惚,痴呆缓慢的情状表露无遗。主人公之所以如此,乃是社会动荡,乱世景象使然,可这并不被所有世人理解和同情。所以主人公才接着说:“知我者”以为我是在为国为民,心怀忧愁;而“不知我者”却以为我是在为己伤神,别有所求。真是满腹苦衷,一腔怨愤,压抑难言,无处诉说。在无可奈何之下,他也只能向天呼告了。“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指周之宗庙宫室已变成黍稷生长的荒凉景象。全句是说:这种不堪入目的破败现状,是什么人造成的呢?实际上这已是向天控诉人间的罪恶了。这里的向天发问,虽无答案,但读者已可自得其于言外,是颇发人深思的。
第二、三章的构思行文,几乎与第一章全同。这诗每章十句,三章的后六句全都一样,如同今之歌词中的所谓“副歌”。回环复沓,一唱三叹,只是在前四句中更换了几个同义字词,如把黍稷之“苗”,改为“穗”为“实”;把中心“摇摇”改为“醉”为“噎”,把诗人的眼前景、心中情,反复加深地表达了出来。为便于理解,试把首章全文译作如下:“糜子苗儿密麻麻,高粱秧儿一行行。恍恍惚惚往前挪步走,心中烦闷摇摇又晃晃。知道我的人,说我心中有忧伤;不知我的人,说我寻求为哪桩。老天爷呵老天爷,这是谁弄成这般样!”
由上可见,这是周之一位士大夫为西周的崩溃而唱出的一曲挽歌,属于“乱世之音”。诗篇情调,哀婉凄怆,感伤之至。诗人虽为悯国家之败落而发,但却反映出了宗周政治黑暗,终至复灭的历史影象,艺术再现了动荡年代的历史真实,因此,也不失为一首具有进步意义的现实主义诗篇。后世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写下的《哀江头》和《玉华宫》等,表达抒发的便也是此种所谓“黍离”之意,是为大唐帝国没落崩溃而唱出的挽歌。由此已可见,《黍离》一诗,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起到了影响的作用。
上一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徐再思《[中吕·朝天子]西湖》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