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起句雄浑有力,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西北边塞特征的景物,将其浓缩,集中于一幅画面,展示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青海、雪山出现于诗中是诗人对边塞数千里地域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第二自然”,不必按照地图将它们一一落实。)青海湖湖水茫茫,湖上空长云舒卷、弥漫,一直延伸到远处隐隐的雪山上方。短短一句中三种景物的并列连接,便充分表现出西北边塞天高地阔、雄浑苍莽的景象;句中的一个“暗”字,又给人以压抑、悲壮的感觉,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肃杀、惨淡的氛围。首句写向前的极目所见,按一般的逻辑,二句似乎应顺承而下或续写战事或续写战场生活,但在本诗中,诗人至此却将笔巧妙地一顿,第二句以逆挽的笔法接承首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转而写征戍者的回望顾盼。“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征战军队出塞入塞的必经之地。不说遥望故乡,而说“遥望玉门关”益发显出戍边将士离家乡之远;由戍边将士回首遥望玉门关这一姿态,则含蓄地透露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活动,他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殷切思念。诗的第二句这一延顿,看似闲笔然而却很重要,它在诗中有一种“蓄势”的作用。如同人要上跳须先下蹲、书写毛笔字时笔锋一顿方能使出锋劲健一样,在本诗中,有了第二句笔势上的一顿,三、四句才犹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而力贯金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前两句寓情于景的委婉含蓄一变而为感情的直接抒发。“黄沙”句叙事极为精炼,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边地之荒凉,战事之频繁,战况之激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楼兰”,是汉时西域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婼羌县西),诗中用来借指敌国。金甲尽管被磨穿但却销磨不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而更激发了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连用两个否定词“不”而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直捷、有力的豪壮誓词使人想见盛唐戍边战士的胜概英风。
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诗的末句似壮而实凄婉,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谈到这首诗时就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我们承认读者有这样理解的自由,中国古代诗话中“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说法,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格言,都在提醒我们充分尊重读者阅读中自由创造的权利。但具体到王昌龄的这首诗来说,将其理解为凄婉之辞却是脱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精神,有违作者的本意的。王昌龄写下此诗的盛唐时期,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极力拓展疆土之时,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于军幕中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欲望与豪情。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边塞诗中,虽然有时也轻染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但主调都是乐观豪迈、昂扬进取的;而低沉凄凉、感伤反战的思想情绪,只有到中晚唐的边塞诗中方可出现。象沈德潜对此诗的看法,就是以读中晚唐诗的眼光来看盛唐时期的诗了。我们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充满豪壮语、英雄气的诗歌更为恰切,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有鉴于此,我们将诗中末句后的标点标为感叹号,以突出、强调诗中蕴含着的豪情,使其更加明朗、显豁。
上一篇:梁鸿《五噫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王维《使至塞上》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