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位自号为“烟波钓叟”的词人张志和所绘的一幅“烟波垂钓图”。
作《渔歌子》共五首,这里所选是其中之一。作者以清丽恬淡的笔调,成功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汛时节的优美景境,并在景境中要安排了一位写景兼写意的人物——优游自在的渔翁,从而寄寓了自己的淡怀逸致。读之,我们仿佛在观赏一幅水墨晕染就的烟波妙境图,在聆听一曲响自林泉深处的淳古淡泊之音。
词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写山前、水上景色。西塞山有两处,一在湖北大冶县东,一在浙江吴兴县磁湖镇的道士矶,词中所指为后者。又桃花盛开季节正是春水盛涨之时,俗称桃花汛,也叫桃花水。在这两句中,作者把信目所接之景物,随手绘之于纸上,就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图。其中写到了山,写到了水,写到了白鹭和鳜鱼,山是青的,水是绿的,鹭鸶是白的,鱼是黄绿色的;白鹭的飞是飘逸的,流水是欢快的,漂浮在水面上的桃花瓣是鲜妍的,水中的鳜鱼是自在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清丽、那么秀润。作者是词人,而又善丹青,所以这两句描写景物确实富有画境,不但色彩丰富,青绿互渗,红白相间,黄绿互现,画面艳而不俗,丽而不妖,绚美多姿,清淡而恬静。而且,更能描绘出景物在空间中一刹那间静止的状态,确实做到了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两句所写,犹如一幅画的背景景色,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才是画的中心部分,才是作者寓意之所在。这两句描写了一位在“斜风细雨”中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安然垂钓的渔翁,而且还传达出了其神态。“不须归”三字表现了渔翁悠然自得、高蹈出世的内心情态。他为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所以不愿离开这一宜人的境界。这三字传达出了渔翁的一种执着精神,这种执着不仅仅是要获得在优美环境中垂钓的乐趣,而更是对在景境中发现的自然、淳朴情趣的深情的追求。这两句同样是诗画相兼,突出在烟雨迷蒙的空间环境中安坐不动、执竿垂钓的“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翁形象,显然是诗中作画;而在描绘出渔父的静止状态的同时,又表现出其内心之动态,则又属画中之诗。至于色彩上的青绿相映、湿润迷蒙,更显得水墨淋漓,无不传达出一种恬淡的韵致。
这首词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淡怀逸致的诗画相兼的表现。张志和在肃宗时因向上献策,颇得肃宗皇帝赏识,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被贬官南浦尉,赦还后遂绝意仕途,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尽享山林闲适之趣。正因为作者是一个与世俗相忤,胸怀淡泊、情志高远的林泉之士,所以就颇能领会那烟波之境以及在此境界中优游自在的妙缔之味。这首词正是通过景境描绘来展示作者的高蹈襟抱。作者寄情于景,水墨晕染出一个能淡化一切的“斜风细雨”的烟波世界,并在这特定的环境之中安排了一个襟度洒落、飘然自在的渔翁,从而寄托了自己率性归真、绝尘脱俗的情怀。而全词如云水烟树般的淡远境界,无不是作者认同自然、林泉高致的隐逸心理之外映。
这首词是借鉴民间渔歌而创作出来的,所以具有民间文学的自然、清新、质朴、简短等长处。但又因作者是个高蹈式的文人,所以又具有一种淳古淡泊的色调与气息。由于技法高超,意境超然,韵味悠远,此词被清代著名批评家刘熙载评为“千古风流”。早期的文人词剪红刻翠之作颇多,而这首词则写山水景色,寓林泉之情,所以在词的表现题材向描写山水方面开拓这一点上边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苏东坡曾在《鹧鸪天》、《浣溪沙》等词中借用过这首词的句子,黄庭坚更对此词进行增写,成《浣溪沙》一词,但均“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诵之有矜色”(刘熙载《艺概》),这即证明了此词艺术造诣之高超,又说明其影响之广远。
上一篇: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