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是一篇政治抒情的杰作。
中国自古就有政治抒情的传统,从《诗经》到《楚辞》,从屈原到贾谊、司马迁,无论文学、史学还是政论,都有把政治与抒情高度地融为一体的传统。杜甫也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还在盛唐诗人们陶醉于大唐武功,开元盛世的时候,杜甫就敏感地觉察了社会中隐伏着的种种危机;皇帝的淫侈,朝政的腐败,生民的疾苦……并用他的诗笔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揭露,发出警告。在时人眼中,杜甫的这些诗,大约是认为杀风景的吧?但,正是这些篇章,被后世的人们誉为“诗史”。
《兵车行》也属于这“诗史”中的一篇。它大约作于天宝年中,诗人记述了他在京师长安亲眼目睹的一次出师;滚滚的车轮,漫天的黄土,鸡犬一般被驱赶而行的士兵们,牵衣顿足拦道大哭的爷娘妻子,还有那响彻原野,直冲云霄的号哭之声。这一幕发生在所谓盛世之下的人间悲剧,强烈地震撼了诗人的心灵,使他深思,使他猛省,使他提起笔来,用他的诗喊出了反战的呼吁。诗人借一位老兵的怨诉,展开了这一“反战”主题: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天宝年间,随着唐玄宗的日益骄侈昏聩,朝政也日益腐败黑暗。边塞上权力日重的守将,为着固权邀赏,常常制造事端,挑起边衅。而玄宗则以高官厚禄来助长这些毫无必要的军事行动,正如诗人尖锐地指出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境上战事既然连年不断,征兵(即“点行”)之事自然也就连年不断,年轻力壮的强劳动力,也就被一批又一批地从土地家园征发,到那望不见尽头的战场上去送死。“开边拓土”其实是皇帝的梦想,士兵(即“行人”)们用血肉筑起来的,不过是守将们加官进爵的台阶;更为严重的现实,是农业的凋敝,农村的破败,广大农民饥寒交迫乃至饿死沟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劳动力的极端匮乏,已使广大地区的正常生产无法进行了“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沉重的赋税,已经超越老百姓所能承受的限度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走投无路,已经使人们的传统心理发生惊人的变态了。而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就是那些不义的战争。必须反对这不义的战争,这已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
诗人一方面借了这位老兵之口,尽情倾吐出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和咀咒;一方面,他又将自己对政治局面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广阔视野贯注其中,把“反战”主题升华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这就使得这首政治抒情诗,既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又不简单地成为传声号筒,而具有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批判激情。这一点,是必须予以特别指出的。在上面的具体解释中,我们也已经顾及到了。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自中国进入秦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诗人们在政治抒情诗中关心民瘼的传统中断了,直到东汉未才又重新兴起,其中蔡邕和曹操是突出的代表。而杜甫,则在蔡、曹两人之后,高扬起士大夫文学中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大旗,从而给后来诗人以巨大的启迪和感召。他所创造的因事名篇的“新乐府”,则给予后世政治抒情诗以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专以咏叹民间疾苦为内容的独特体裁。《兵车行》,便是开创时期的“新乐府”的名篇之一。
让我们记住这首纪录着人民的苦难、沸腾着诗人的热血,以“人哭”开始而以“鬼哭”告终的惊天动地的史诗吧!
上一篇:陆游《关山月》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王之涣《凉州词》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