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已经家传户诵,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木兰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子,在和平的环境里,她亲手织布,具有勤劳的品质;一旦战争到来,她又能挺身而出,替父从军,保卫父母和自己的国家,具有热爱祖国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中,她克服了种种困难,隐瞒了自己的性别,立下了汗马功劳,表现出惊人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木兰爱她的父母,爱她的家乡,也爱和平劳动的生活,因此,当天子赐给她高官厚禄的时候,她才能辞官不做,宁肯返回故里去做亲手劳作的普通妇女,在富贵荣华面前心地淡泊,表现出纯洁高尚的襟怀。木兰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她又高于现实生活,在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种种美德。北朝战乱的环境,造就了一些勇武善战的妇女,木兰是其中的一个,她是时代的骄子;同时,多少男儿丧身沙场,她却身经百战,成了凯旋而归的壮士,十几年征战的共同生活,同伴们竟没能发现她是乔妆改扮的女子,木兰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出现在封建时代文学作品里的妇女形象,大都是或者因其美丽的容貌受到歌咏,或者因其贤惠的品德受到赞美,至于驰骋疆场、立功异域,则几乎成了男子的专利。而木兰这个形象却生动地说明,妇女与男子一样,同样可以担当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同样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来,这对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是一个有力的冲击。木兰这个形象,至今仍然闪耀着照人的光彩。
为了塑造女英雄木兰的形象,作者选取了广阔的生活进行描写。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来说,从家庭、乡里、战场直到朝廷,都写到了。诗歌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的。对这样丰富的生活内容,作者进行了精心剪裁,描写有详有略。
简略处惜墨如金,极其简略。木兰与普通女子的不同之处,全在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节,而作者描写木兰从军征战,却只写了寥寥六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万里驱驰、战事艰苦、生还不易,仅仅用了三十个字,就概括了十多年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还能比这更简练吗?
木兰不仅是替父完成了从军任务,而且建立了极大的功勋,按说也应多花些笔墨,作者也仅仅写了八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里用所封官爵之高、赏赐之多来说明木兰功劳之大和天子对她的赏识。写了天子的态度,写了木兰的要求,何等斩截!
这简炼的几笔勾勒,通过将军丧身沙场与木兰凯旋而归的对照,不只是说明了木兰有着惊人的机智、勇敢、顽强,同时也说明着木兰武艺的超群出众,从而为木兰的形象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传奇色彩。
但是,木兰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是生活在人间、食烟火有人情的人,而不是超尘出世、脱离人寰的超人。作者只是把木兰的传奇性,作为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刷色,却并不把它作为重点来描写。作者详细描写的,是木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中心。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一提到女性,往往要写到容貌,写到衣饰;《木兰诗》却不同,它不是要表现作为女性的容貌美、形体美,而是要揭示她作为女性的美的心灵。所以在“木兰是女郎”的描写中,又把笔墨集中用来揭示木兰的思想感情,描写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便是诗歌的详尽处,作者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描写,可以说是酣畅淋漓,运墨如泼,从而赋予木兰这个形象以浓厚的人情味,使作品里充满生活情趣,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这样,描写木兰从军的诗篇,却于“从军”生活一带而过,写得极其简略,而于从军前、从军后则重著笔力,写得极繁极重。
从军缘起写得繁。作者不是一开始就径直交代木兰从军原因的,而是首先描绘出木兰女的忧愁情态: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妇女,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听到她织布的声音,而听到的却只是她“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唯闻女叹息”了,用了“唯闻”二字,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愁之深,木兰是在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描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描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这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充满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深深感染着读者,抓住了读者。她有什么忧愁,为什么要叹息呢?我们只有顺着作者这支富有魅力的笔往下读了: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作者巧妙地用两个问句引出下文。是谁在问?可以说,谁在关心木兰的命运,就是谁在问,而没有一个确指的人。这种设问,起到了顺应读者心理、引起读者重视和产生共鸣的作用。下面是木兰的回答。有问有答,忧愁叹息声中,表现出一种活泼的情致,正是民歌的特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两句诗内容完全相同。一问足矣,何必再问?这是在利用重复的手法渲染气氛,表明木兰的忧愁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关切。
木兰有没有“所思”、“所忆”?当然有的,要是没有,为什么要叹息呢!但作者却先从“无”说起:“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连用了两个否定句,然后才徐徐说出替父从军的话来,这也是为了强调所要表现的内容而使用的一种手法。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男子死亡很多,女子往往为出嫁而忧愁,“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辞》),这也是她们的叹息。“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的叹息完全不同。木兰所思所忆的是什么呢?绕了一个圈子,做好了铺垫之后,才告诉我们:完全是为了征兵一事。一下子就把替父从军的内容突出出来了。木兰的从军,不是为了报一家一户的私仇,而是为了保卫人民生活的安宁,这就使她与一些为报私仇而尚武的侠客区别开来,而包含了爱国的内容。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木兰的愿望。下面先就“愿为市鞍马”作文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西、南、北四市都写到了。是不是一个地方只买一样东西?不是。这里只是说一家子在忙忙碌碌四处去为木兰采买出征用品。但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却收到了多方面的艺术效果。一是说明对木兰出征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二是写时间紧迫,有“军书十二卷”催促,所以四处奔波采买;三是渲染了战事紧急的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这种描写方法,有其他艺术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就“从此替爷征”作文章时,真正描写征战的笔墨极简,而赴边途中却写得极繁极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叙事与抒情交插进行。叙事用相同的句式,只是通过几个地名的变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木兰是驰骋于刀光血影中的英雄,作者不去描写她刚强如铁的情怀,却着意去揭示她温柔、善良的女儿心性,那种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十分感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单句抒情,偶句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情景兼到,尤觉意味深长。
铺排特甚、不厌其详进行描写的,莫过于木兰返还家乡时的一段文字。
首先用三组复叠句式,描写了家人对木兰归来的欢迎,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形象非常生动,栩栩如在目前。写爷娘:“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本是因为父亲年老才替父从军的,经过了十多年,父母自然更老了,他们行动都不方便了,走路需要搀扶;木兰是替父从军的,这就使两位老人对木兰除了有一种亲子之情外,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所以他们不顾年老体衰,要亲自去迎接女儿,而且要“出郭”相迎。一句诗写尽了老年人的心理情态。写阿姊:“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抓住女儿家爱梳妆打扮的特点进行描写。为国为家都立有大功、离别十几年的妹妹回来了,梳洗打扮一番去迎接,蕴含着一种喜悦、亲切、热爱的感情。写小弟弟则不同了,他不是在迎接姊姊上下功夫,而是“磨刀霍霍向猪羊”,要亲手宰猪杀羊给姊姊洗尘,让全家人美美地吃吃团圆饭,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活泼可爱、有着生龙活虎般朝气的少年形象。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的心理,只是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典型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很耐人寻味。各种人物都只选取了一个动作,很简练;但通过三次复叠,却又能创造出一种热烈、欢乐的气氛,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在这种特定的艺术氛围中,让女主人公木兰走进了久别的家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大胆地舍弃了木兰同家人见面、畅叙别情的场面描写,而是不厌其详地选取了木兰一系列的举动进行描写。木兰离开养育她成人的家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来,她无时不在想念着这个家、想念着家里的亲人。这从她赴边途中几次“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想活动里可知,从她在战争结束后,不要高官厚禄而毅然明堂辞归可知。现在,她又回到了她所热爱、所思念的家,一进家门,还来不及卸下戎装,便“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使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这个屋子里看看,那个屋子里看看,这个床上坐坐,那个床上坐坐——她对这个家庭的一切都感到惬意,都充满感情。写尽了女孩儿久别归家后的喜悦心情,却没有一语写及她对热切欢迎她归来的亲人的感情。这是因为,木兰之所以热爱这个家,是因为这个家庭里有她所爱的亲人,因此,写了木兰对这个家庭的感情,也正是从侧面反映她对爷娘、阿姊、弟弟的感情,这样写更耐人寻味。然后木兰才“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恢复了女儿本色,表现了她对和平劳动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的人生的向往。
木兰归家的一段文字,对木兰及其家人,都只着重在行动描写;独于木兰军中的伙伴,却是直接揭示他们的心理。当脱去战袍、著女儿妆束的木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女郎!’”用伙伴们的“惊惶”心理,说明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壮举的不易。如果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他们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惊惶”的感情了。
同行十多年而看不出女扮男装的破绽来,这固然有浪漫主义的夸张因素,但也表现了木兰的性格,表现了战争的环境。作者用俏皮、风趣的比喻作了回答: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里又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是说无论雄兔还是雌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它们在一起跑动的时候,你怎么能分辨雄雌呢?这表现了木兰的机智、稳重,十多年不露痕迹,确实不易;同时也写出了战争的环境,在动乱时代里,一心只顾行军打仗,女扮男装就很难分辨了。以兔喻人,表现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泼辣清新、富有情趣的风味。
在这首诗里,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末尾所用的比喻;“东市买骏马”四句,平列东西南北,用了排比;复叠最甚的要算木兰归家时对爷娘、阿姊、小弟三组人物的描写;对偶句中,工致的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能经过文人加工,而象“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句,却又朴素自然,活脱流畅,颇有情韵;此外,还有语句递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等等,使作品繁而有味,人不厌其繁;简能传神,人不觉其简。事奇诗亦奇,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上一篇: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