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平调曲》。据清人朱乾《乐府正义》说,《燕歌行》同《齐讴行》、《吴趋行》一样,诗题上冠以地名,主要是表示声音的地方特色。后世因曲调失传,就只用来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燕”为汉末魏初北方边域,地势偏远,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所写多为伤离恨别之情。这又与《齐讴行》、《吴趋行》的专写风土人情有所不同。曹丕这首《燕歌行》就是叙写思妇怨别之情的。它描写了一位深情女子对丈夫的深沉思念,笔触细腻委婉,语言流转清丽。它被公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具有很高的地位。
起三句以时物起兴,先描绘出一幅萧瑟秋景图:秋风萧瑟,天气寒凉,草木凋零,白露为霜,群燕归飞,白鹄南翔。画面中点明了鲜明的时节特征,渗透出衰杀、苍白、凄凉的气氛,富有感染力地传递出主人公意念纷乱、身心俱寒的独特感受。草木摇落,时物凋零,隐隐唤起一种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的感触,激起强烈的生命意识。尤其是,雁鹄南翔,木叶飘飞的纷乱迷离景色,更聊逗起一种意绪纷繁、岁月不居的失落感、迷惘感,油然触发起思君恋君的情思。接下三句便是承此意脉感发而来。“念君”二句想象夫君思归念人之情,揣度丈夫此时此刻,客游他乡,一定是在慊慊思归、怀念故乡吧?所谓“恋故乡”,就是思恋主人公自己。这里,明明是主人公在思恋客游他乡的夫君,情怀难寄,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以曲笔道来。以主人公自己声吻,假想远方夫君一定也在想念自己而思肠欲断,这就首先折射出了主人公情感上的依赖感、平衡感:自己朝思暮想的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多情游子,而不是放荡不羁的浪荡公子。她的夫君是否“慊慊思归恋故乡呢”?不得而知。但她就是这样坚定不移地相信着的。惟其如此,她的思情才这样悠远深长,不可抑止。这就将诗意折深了一层。而在章法上,这一笔可谓平地波澜,平中寓奇,委婉曲折地把主人公悬想入痴、痴而入魔的一片思情充分表达出来。“君何淹留寄他方”,转回自己口吻。既然已深知夫君慊慊思归,怀念故乡,却又要发此疑问,显然是明知故问。问中涵濡着深深的爱恋和深深的怨恨,爱与恨交织在一起,在思妇胸中顿时激起狂涛巨澜,逐步把思想之情推向高潮。
“贱妾”以下五句,接写自己境况,顾影自怜,不胜哀伤。她孤苦无依,独守空房,形影相吊,思君之情不敢一日稍忘。不知不觉,常常泪满衣裳。有时为了排遣郁闷,抚琴而歌,可是弹唱出来的都是哀怨悲苦的清高曲调,节拍短促,音律低沉,一如自己缠绵婉转的心曲,涓涓流淌。这里,“茕茕守空房”,极状思妇孤苦仃俜、郁郁寡欢的形象,令人顿生爱怜之心。而“思君不敢忘”,“敢”字用得传神,毫厘毕现地传达出她以思君恋君为精神支柱乃至生活依托的婉曲心态。生活上暂时“守空房”,似还可堪,精神上却是万万不能失落夫君的。这正是她缕缕情思脉脉迁延的生发之根。“援琴鸣弦”表现出主观理智上试图克制思情的努力,是一种排遣式的克制,希望琴声能够消弥烦恼,坦畅胸怀;而“短歌微吟”则昭示了这种努力的失败,实际情感浓烈沸郁,致使弹出的琴曲唱出的歌声,亦皆婉转低沉,绵绵无绝。曲未修,歌未歇,而心已碎,愁更浓。至此,思情纠葛已达高潮。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撞以及情感的最终“胜利”,极完满极充分地表达出了思妇的浓郁的感情。
最后四句,化情为景,通过秋空夜月的描写,把主人公的情思景物化、淡远化。她停琴敛喉,抬眼望去,但见夜空澄澈,皎洁月光,酒满空床;渺远银河,渐渐西沉;牛郎织女,南北遥遥相望。这时,她仿佛忆起了古老的神话,想起了牵牛与织女一年一期的不幸遭遇,不由从心底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尔独何辜限河梁?”牛郎织女,你们是什么罪过啊,为什么被阻隔在银河南北,不能相会?诗人把主人公置放于月色空明之中,用凄凉、冷寂的氛围,烘托杳无际涯的意绪,深化绵绵无期的情思,使人在情景交融的缱绻氛围之中恍然一睹她的身影。她感叹牛郎织女,就是感叹夫君和自己。她把一腔绵绵思情,遥寄澄澈眇远的星空,化入漫漫无际的宇宙,任情在浩瀚浑渺之中徘徊、徜徉。深情婉转,蕴藉有味。至此结篇,情入杳渺,境入空蒙,使全诗呈现出澹淡隽永的况味,思情渺远,韵味无穷。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汇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主人公置放于秋天萧瑟凄凉的特定情境之中,她的一切情感活动,都与这一特定情境紧密相连,息息相通。是萧瑟秋风感发了她的情思,步步推衍,环环相生,把感情的波澜一浪一浪推向高潮;又是凄清秋月净化了她的情思,层层澹淡,丝丝牵引,把感情的寄托一缕一缕引入空旷。思妇的形象,思妇的情感,全都融化在一片秋景之中了。情的感发与景的描绘,水乳交融般地统一在一起,景语,亦是情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上一篇: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高适《燕歌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