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二十二岁的纳兰认识了因聘来纳兰府第任塾师的另一词人顾贞观(号梁汾),两人相见恨晚,几天后纳兰填写此词为顾贞观题照。由于“词旨嵚奇磊落,不啻坡老、稼轩”,一时间京城人人竞相传写,“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见徐釚《词苑丛谈》)按《侧帽词》是纳兰最早的词集,可以说此词是纳兰的成名之作。从词作娴熟的技巧可见纳兰不仅雅擅令曲,长调也颇具功力。
这首词较全面地反映了纳兰思想的内在方面。纳兰并不满意满洲贵族子弟金衣玉食的生活和这一年刚得到的御前侍卫的官职,他追求天性的疏放与自由,并希望自己的抱负能有进一步施展的机会。同时代人记载,顾贞观“风神俊朗,大似过江人物”,所以词作一开始就把顾贞观引为同调。上片中,“德”与“成生”,均系纳兰自称,因纳兰原名成德,后来避清宫太子名讳才改为性德。词人认为自己出身于相国之家(纳兰父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的“乌衣门第”,混迹于污秽尘俗的京师,纯属偶然。他的志向,是希望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这样的贤人理解与尝识,使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词中借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的诗句,表达心中向往,进而流露了无人理解的孤寂心情。词在作者自叙襟怀后便转入下一层,叙述两人的意外相知与相得的欢欣。“青眼”句翻用杜甫“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短歌行》)之意,既说明两人互相垂青,均擅填词,又表白雄心未老,还寄寓着对年已四十的顾贞观的安慰。在昂扬的情绪中,作者告慰说,由于两人志趣相投,结为知交,不必再弹英雄孤寂之泪了。上片结句“君不见,月如水”,一方面写实景,一方面继续用典。《诗·陈风》有《月出》一诗,描写月光的皎洁、皓白,朱传认为是“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词”。词作者采用传统比兴手法,以男女的相悦与相念来譬喻友人的相悦与相念,又与眼前景物相符,显得含蓄深沉。
下片起句“共君此夜须沉醉”,“此夜”与“月如水”衔接紧密,“沉醉”又领起下文。这里,纳兰熟谙过片不可断曲意之三昧,深得云断峰连之妙。全词由此转入第三层。拚酒沉醉,不仅是为相识相知的欢欣,也为顾贞观的半生坎坷。顾贞观系江南望族,曾祖顾宪成为明末东林党领袖。他少年即有文名,但科举与仕途都历尽曲折,郁郁不得志。这也是清初失意汉族士人的共同命运。一批有才华的明末世家子弟,囿于传统无形的束缚,试图在新朝继续走取功名以求显达的道路,但因种种历史条件限制,无法遂愿。纳兰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许多词作里不止一次表达了这种“惺惺惜惺惺”的共鸣。词中,作者引屈原《离骚》为典,认为这种情况出自邪恶势力对正直美好事物的嫉妒与诽谤,乃是古今通例。这就把个别人的不幸身世提升到了普遍的历史现象,倍加发人醒省。对此,纳兰取“且由他”而“冷笑置之”的态度,表示了自己的愤激与轻蔑。
“寻思起从头翻悔。”从这句开始,全词转入最后一层。纳兰这位生性敏感的年轻词人,翻悔些什么呢?词中没有明说。但联系上下文,不难揣度:作者翻悔自己降生在权贵之家,翻悔没有及早结识顾贞观,分担坎坷的生涯……为此,作者强调了自己对这段新结友谊的万分珍惜:一旦心许,千犹在;今生无缘,来世相待。这同样原是男女相爱海誓山盟之词,纳兰再次借以譬喻文章知己的友谊,显得分外情深谊长。歇拍处,是殷勤的叮嘱,再度体现出对友情的忠诚。
不难看到,这首词虽然笔势豪放,一泻千里,但章法井然,宛转曲折,因而在急管繁弦之中又显得顿挫有致。长调之难,主要在结构。过于琐细萎弱,不注意一气流贯,则不成片断;一味姿肆,又失之平直率露。纳兰很好地把握了分寸。他那种睥睨富贵、憎恶魍魉的磊落不平之气,是通过一唱三迭泻露出来的,由此倾诉了一位贵胄公子超越世俗尘的“真性情”因而前人比美于苏东坡、辛弃疾,绝非溢美之辞。
纳兰习惯于“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语),这首长调同样保留着这一语言特色。虽也用典,但出处寻常,几乎尽人皆知,因而并无凝滞涩重之感。整体读来,清空如话,直抒胸臆,这也成功地加强了词作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李商隐《锦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