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曹丕·燕歌行》鉴赏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中的曲名。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是表示乐曲的地方特点,如《燕歌行》、《齐讴行》、《吴趋行》和《会吟行》等都是。后来曲调失传,就用来歌咏风土。燕,不读yàn,而读yān,是古代北方边地(即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大都用来写别离之情。
曹丕《燕歌行》共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历代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完整七言诗。诗歌写妇人(少妇)思念客居远方的丈夫,抒情委婉细腻,语言淡易清丽,音调和谐流畅,自古被赞为言情名作,也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
本篇按《乐府诗集》分为七解,除结尾三句一解之外,其余均二句一解。在这里,我们按照诗的内容,另行分段,十五句诗分成四章:
第一章:以景物起兴(1-3句);
第二章:愁肠欲断(4-9句);
第三章:援琴遣愁(10-11句);
第四章:对天兴叹(12-15句)。
* * * *
第一章:以景物起兴
首章三句诗,以时迁景换起兴,托意于物,引出主题。且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马霜,群燕思归雁南翔。
萧瑟:草木被风吹拂而发出的音响。摇落,凋谢、零落。“燕、雁”,均为候鸟,每年随气侯而迁徙。雁于秋季自北南迁,燕则于春季自南而北。《楚辞》曾有句曰:“燕翩翩其辞归”;又曰:“雁雍雍而南游”。
诗人一开头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秋色图”:寒意袭人的秋风,刮得草木凋谢,黄叶飘零,萧瑟作响;而南燕北雁带着霜露辞别北土,飞往南方。
这用的是“兴”法,说霜落叶凋,鸟亦知归,何况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呢! 这不仅为诗的下章起兴,并为全诗引出主题:少妇念夫。
第二章:愁肠欲断
秋,是一个最易勾起愁思的季节,古人常有这种观念。思妇因而触景生情——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这章难词不多,只有慊慊这个迭字,说者歧见较多。因为这个词有两种读音,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①读如“qián,欠”,作遗恨和不满解;②如果读为“锲”,则应作满足、惬意解。这里,应以前说为是。另有茕茕(qióng,穷),是孤独的样子。《玉篇》释曰:“茕,单也,无所依也。”下边的淹留,即久留。
这章六句诗,前三句是说,少妇自言自语,她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君客游”的远方的丈夫说:你离家很久,我想念你已想得心碎肠断;我也想象得出你那伤心失望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何故使你久久滞留他乡而不能返归呢?这里思妇想象自己丈夫在外边同样思念故乡的情景。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写法。它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来突出思念者感情之急切深沉。它的妙处是翻进一层,令人感到曲折、细致和具体。但是,你究竟为何久留客地而不归呢?这里有期待,有疑虑,更有担心:是因为战事紧急而服役繁忙?是因为身染疾病而难以走上归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简直不能再想下去了,看少妇的心思多么深沉!
后三句是女主人公在家的生活情景:她孤苦伶仃空守闺房,怀念夫君的“忧思”总是萦绕着自己,始终不能摒去,并不知不觉地泪滴沾衣。这表现了思妇的孤苦无依生活和寂寞无聊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表现了少妇对丈夫的无限忠贞和热烈的爱恋。
这样写,正好写出了一个思妇的感情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开头的一般“念君”,逐步加深至“忧思”程度,最后竟然思念得“热泪沾衣”,写得层层递进,序次分明,很好表现了感情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
于是,诗就进入了另一章——
第三章:援琴遣愁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援琴,援,取也,如“援笔”;援琴,即拿过琴来。清商,古乐曲名,其音短而微。据吴洪曰:“其节极短促,其音极纤微,长讴曼咏不能足焉。”这是在东汉之后于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的代表曲,一般象征秋天。短歌微吟,汉乐府中有《长歌行》和《短歌行》,以歌声长短来区分。长歌,多表慷慨激昂情怀;短歌,则多表低落哀伤的思绪。“微吟”,指轻轻地吟咏。
这是说,思妇在秋风秋月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原欲弹一支清商曲,以寄自己难表的衷情,也舒遣一下自己的愁郁心情。可是口中吟出的总是急促哀怨的短调,终于难以遣怀。其实,一个人悲伤到了极点,往往不能自主,不能如愿。古今均已说明,“援琴鸣弦”并不能真正排遣难以排遣的忧思。
至此,哀伤已极的少妇,抬头看着星空——
第四章:对天兴问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里,还是先解释几个疑词和难句。“西流夜未央”,西流,即向西边移动;未央:即未尽;央,尽,是说夜已深而未尽,夜最深之时。“尔独何辜”,尔,你,此系复指代词,你们;辜,有三义:①罪,犯罪;②通“孤”,如孤负、辜负;③通“故”,原因。此处用第三义。“何辜”,即何故。河梁,原指河上的桥,此代指银河。
作如此疏通之后,我们会明白这四句诗的大意是:
一片洁白如霜的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的空荡荡的床上,抬头仰望碧空,只见银河已越过天顶,移向西边了,长夜已经到了将尽未尽的时候了,夜,确已很深了。这时,“牵牛织女遥相望”,他们只能远远地“相望”,而不能挨近来“相亲”。此情此景,天上人间,何其相似! 于是,少妇情不自禁地对天发问: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说,牵牛织女啊! 你们到底有什么罪,才让你俩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
这些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即天鹰、天琴星座的主星)说的,对天发问,也是对人自问。同时,还是对与自己同命运的千百万被迫离乡别井而不相聚的男男女女说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老天啊! 为什么要把我们恩爱夫妻久隔两地不能见面,令我们长相思、苦度日?究竟犯了什么过错而如此惩罚我们呀?! 这是一种强烈的控诉,也是愤怒的抗议。诗歌有了这个言尽而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使全诗显得十分精采,十分引人。
* * * *
这首诗在诗艺诗法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但令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委婉的情致,二是美妙的韵致。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是单纯的、明白的,题材也很常见,但在艺术上却很有独到之处。它把女主人公的感情流露与心态的变化,均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感情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将写景抒情、写人叙事和女主公的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清人吴淇说这首诗“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详见《六朝选诗定论》),明人王夫之也在自己的《薑斋诗话》中说:“(这首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这些都说出了此诗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委婉的情致
它的第二个显著特色:美妙的韵致。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比如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特别强调指出:
( 《燕歌行》) 节奏之妙,不可思议; 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是自言其诗。
的确,全诗十五句,句句押韵,用的是“江阳”平声韵,并且“凉、霜、翔、肠、乡、方、旁、忘、裳、商、长、床、央、望、梁”十五字,一韵到底,诗的韵味特别醇厚。只要你好好地朗诵全诗,就会使你感到它的声调(高低)、音韵(抑扬)、节奏(快慢)和旋律(急缓)等等,都非常和谐,错落有致,铸成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这是此诗在艺术上,令读者感到特别动人心弦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成“诗美”的另一个因素,即所谓图画美,在此诗中,也比较突出。诗人是怎样赋予诗篇的“图画美”呢?你瞧:
它用各种物象、事象和意象组成了一幅幅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的画图——
首先,它以时迁景换起兴,创造了一幅苍凉的“秋色图”;
接着,它以少妇自描,写出一幅哀怨的“思归图”;
后来,它还以星月西沉的景色,描出一幅深沉的“秋夜图”;
最后,它将几幅单一的画图加以迭印,终于完成了全诗的一幅完整的画图——典型的古代的有声、有色、有情的《秋夜思妇念远图》。
从“秋色图”到“秋思图”,是一个发展,也是一种深化。一个思妇沉郁的愁容,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通过“秋色图”中的一系列景物的烘托,委婉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幅图画,又从秋到冬,从地上到天空,时空交错,引入各种物象、事象、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深邃幽清的艺术境界,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造型美。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大凡用比兴手法的诗篇,总是不缺乏这种“图画美”的。不过,这首《燕歌行》却是其中最为特出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去鉴赏。
此诗还有一个“美”,叫做建筑美,也是构成“诗美”的一个必要因素。这在此诗容易看出:全诗分四章,前二章分别为三句和六句;后二章为二句和四句,呈现一种倍数递迭形态,纵观,则给人以“拾级而上”之感;再说每句诗行均为七言,都由二、二、三的顿数之序组成,统一严谨;横看,则给人以倍觉整齐划一之感。其图式见下——
这样,把形式美中的“整饬美”同“参差美”多样地统一了起来,构成了一种既形象又美观的“建筑美”。
这首诗经过诗人的苦心经营,将“三美”加以有机的结合,建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充分表达了思妇对征夫(或游子)的无限衷情和热烈的爱怜,使她从“念君”到“思君”,再到“劝君”,最后达到“问天”的感情,程程紧逼,步步深化,以至达到白热程度。曹丕笔下的思妇是多么愁苦,多么忧伤,多么悲愤,又多么情深意挚的啊! 此真乃“言情之杰构也”!
上一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歌·两汉诗歌·乐府民歌·焦仲卿妻(并序)》鉴赏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高适(shì適)·燕歌行并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