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八阵图》原文|译文|赏析
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释词】
①功盖三分国:诸葛亮的盖世功业,是指他辅佐刘备,开创蜀汉事业,以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②八阵图: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聚石成堆,纵横棋布。夏时水没不见,冬时水退石出,相传是诸葛亮所作的八阵图遗迹。
③江流石不转:八阵图的石,受江水冲击,数百年来,屹然不移。
④遗恨失吞吴:诸葛亮一生主张联吴伐魏,后因刘备急于报关羽之仇,发兵征吴,大败而归,使蜀国丧失了元气。从此,诸葛亮竭尽努力,然无回天之力。 数年伐魏无功,蜀汉二世而亡。这是千古遗恨。
【赏析】
《三国演义》引入的这首诗,是杜甫当年初到夔州时所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历史上流传已久。瞿塘峡的夔门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战略上非常重要。那里有一大片宽阔的卵石河滩,每当枯水季节会全部露出,这就是八阵图所在地。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王应麟《玉海》载:“汉昭烈帝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教练将士。”可见,八阵图很可能是诸葛亮当年的练兵场。
《三国演义》的描写,把诸葛亮的“八阵图”神化了。早在西川诸葛亮看了马良绘制的蜀军七百里连营的图本之后,已预料到蜀军失败的可能,便对马良说:刘备若败,可速退至白帝城,我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马良听后大惊,他曾往来鱼腹浦数次,“未尝见一卒”,怎么会突来十万大兵?诸葛亮曰:“后来必见,不劳多问。”这是铺垫的伏笔。当陆逊夷陵得胜,追击蜀军离夔关不远,发现“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他疑有伏兵,令大军倒退十余里待命。几次派探马侦察,都说“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陆逊找来土人询问,才知这里叫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曾在这里取石布阵。当他亲自带人直入石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陆逊大惊,急欲出阵,却无路可出。恰待此时,得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并告诉他:“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从“八阵图”中“死门”进入的陆逊,于是被黄承彦从“生门”引出,才幸免于难。陆逊出阵请教:“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回答:“变化无穷,不能学也。”
小说极尽渲染,绘事了诸葛亮运用“八阵图”的神机妙算,让打胜仗的陆逊在这叹曰:“孔明真‘卧龙’也! 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其实历史上,刘备退守白帝城后,以徐盛、潘璋、宋廉为首的一批东吴将领,上表致孙权,纷纷要求继续进兵。孙权便派人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从大局出发,当机立断,明确上疏:“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陆逊的见解与孙权的想法相合,于是才罢兵。
诗首联用对仗句,极其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接着,诗人凭吊遗址,抒发感慨。年年岁岁,大江东去,惟有“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故。这“石不转”赋有象征意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如同巨石一般,久经江水的冲击淹没,从不动摇。遗憾的是刘备晚年,违背了东和孙权、北抗曹操的政治路线,结果夷陵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丧。当刘备死去,东吴和蜀汉经过痛苦的历程,重新和好。然而事过境迁,三分天下的局势渐至衰弱,鼎足之势虽继续维持,但诸葛亮却没有回天之力了。这首诗恨意绵绵,既谴责了刘备的吞吴失计,又潜在地留下一个阴影。
上一篇:三国诗词《傅佥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三国诗词《关兴之死》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