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隆中歌(二)》原文|译文|赏析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①!
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②;
八百诸侯不期会③,白鱼入舟涉孟津④;
牧野一战血流杵⑤,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⑥,长揖芒砀“隆准公”⑦;
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⑧;
东下齐城七十二⑨,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绩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释词】
①阳春:春天。引申为人才得以施展抱负的机遇。
②姜太公,东海人。他出仕时已经八十多岁了,故称“东海老叟”。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曹植《归思赋》:“城邑寂以空虚,草木秽而荆榛。”穷困年老的姜子牙遇周文王于渭阳,才被重用,“遂与文王亲”。
③不期会:期:约定;会:碰巧。《史记》卷四:“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④武王渡黄河时,到了中流,有白鱼跳入船里,武王俯身取鱼来祭祀。
⑤周武王率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决战于牧野,血流成河,连捶衣的木棒都漂浮起来。
⑥《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他谒见刘邦,自称“高阳酒徒”。后被刘邦重用,成为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物。
⑦郦食其见刘邦时,刘邦靠在床上不动,两个女子替他洗脚。郦食其长揖不拜,并且责备他说:“你既起兵讨伐暴秦,就不该对前辈如此无礼!”《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隆,高;准,鼻子,所以称其“隆准公”。
⑧刘邦被郦食其豪放不羁、潇洒谈吐所震惊,立刻停下洗脚,请他上座,以礼相待。辍,停下;延,邀请。陶渊明《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⑨后来郦食其为刘邦到齐国游说,不战而得齐七十二座城。
【赏析】
刘备二访隆中,将近茅庐,忽闻路旁酒店中有人唱歌。上前打问,才知是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在这里击桌而歌。这是石广元唱的歌词。
这首歌词是从李白《梁甫吟》诗的前半部分化用而成的。诗意大致相同,文字做了调整,更通俗浅白。我们可以对照来鉴赏。李白诗: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两诗对照,可以看出用典相同,结构类似。这首诗开门见山就提出人才与机遇的问题。“何时见阳春?”与“久不遇阳春”,都是人才不得机遇,难以施展抱负的意思。只不过角度不同,前者从自我发出的,后者是以第三者的口吻抒写的。接着,连用“君不见”讲了两个历史典故。一个说姜子牙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多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广张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另一个说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的儒生。当他谒见刘邦时,侍女正给刘邦洗脚。见郦生进来,刘邦仍然坐着不动。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凭着雄辩的口才,使刘邦立刻改变了态度,以礼相待。从此,他为刘邦游说齐国,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李白诗中借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小说家根据李白的诗意,抽出前半部分单独作为一首歌词,设置在《三国演义》中,借助石广元之口,来表现诸葛亮与其好友们隐而待仕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封建知识分子认为人治的天下,成就功名,在于机遇。“壮士功名尚未成”,是“久不遇阳春”。当然,这个机遇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内涵,它里面包容着天命、运数这样一种观念,而且时刻笼罩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诸葛亮出山伊始,司马徽便说:“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刘备对崔州平讲明访求诸葛亮的原由后,崔州平便指出:“……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正由于运数使然,诸葛亮虽有只手补天之愿,参天之功,但无恢复汉室之运。天命、运数如影随形地影响着诸葛亮一生的遭际,在冥冥中强有力地制约着他的事业和生命。所以说:“阳春”这个比喻是多层次的,既有良才遇贤主的机遇,又有天命、运数佳与不佳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很懵懂的,难以清晰地表达,也无法清楚地预测。因此,他们总处在二律背反的心态中,既追求隐逸、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又不可淹没兼济天下的志向。歌为心声,它代表了诸葛亮及好友们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和生活态度的选择。
上一篇:三国诗词《隆中歌(三)》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三国诗词《隆中歌(五)》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