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周瑜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①。
弦歌知雅意②,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③,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④,凭吊欲伤情。
【释词】
①青年有俊声:周瑜是三国时代一位文武兼备、风流儒雅的青年将军。人皆呼为周郎。
②弦歌知雅意:周瑜很精通音乐,酒醉之后也能辨出曲子弹奏是否准确。江东流传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③曾谒三千斛:周瑜任居巢长时曾向鲁肃求助,得其赠与一囷米,有三千斛。谒:拜访。
④巴丘:山名。在今湖南岳阳南。
【赏析】
周瑜借道取川,遭到蜀军的拦阻。四路兵马一齐杀出,声言要活捉周瑜,气得他怒气填胸,坠于马下,箭疮复发。他带病率大军西上,行进到巴丘,死在那里,时年三十六岁。这首五言诗对他短暂的一生,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周瑜是三国时代一位文武兼备、风流儒雅的青年统帅。他生活在沧海横流的大动荡岁月里,从一投身天下豪强的竞争,就受到开创东吴基业的君主孙策的倚重,继而又被吴主孙权拜为都督,统领军事。他三十多岁已是举世著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小说家对周瑜着力刻画的笔墨,都集中在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描写上了。在这场大战中,周瑜的雄才大略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当时曹操欲平荆州,百万雄师,顺流东下,与孙权决战,举朝震惊。何去何从,在命运大决战时刻,面对文官一派投降的论调,周瑜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向孙权“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精辟的分析,解除了顾虑,信心百倍,精神大振,说:“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孙权决计破曹这一历史性的决策,与周瑜主战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指挥破曹的整个战争过程中,周瑜从战略到战术都做了精心的筹划。蒋干过江,将计就计,借曹操之刀杀了其水军都督,使北军不善水战的弱点更趋严重;阚泽下降书,庞统授连环计,黄盖诈降,为火攻曹军,一步一步地创设条件。这场大战终于使曹操损失惨重,从此再不敢饮马长江,窥视江南。赤壁破曹,鼎足三分,使周瑜的名字流传千古。诗客骚人,多赋于此,苏东坡一首著名词章,满腔激情地追怀赤壁之战当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空前盛况,还特别热情地大书一笔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在“谈笑间”有破敌的英雄气概。“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这首诗是后人之作,因而咏周瑜并不是循着《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形象为基本意象有感而发,而常常是综合史书或其他媒介所了解的史实去颂扬周瑜的。因此,便会与《三国演义》上的周瑜形象有一定的距离。从“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可知,历史上的周瑜,不但没有像小说中描写忌妒诸葛亮所表现出的那么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意气用事;而与此相反,“性度恢廓”,心胸开朗,“谦让服人”,情趣高雅。他从小就爱音乐,据说他喝醉了酒,也能听出乐曲的“阙误”。时人传说:“曲有误,周郎顾。”情趣高雅的周瑜,虚己待人、举荐良朋、爱惜人才,传为美谈。即使小说家也不得不书写他举荐鲁肃,敬重程普。但小说从整个人物结构系统出发,为映衬诸葛亮的识大体,顾大局,雍容大度,因而才把周瑜刻画得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直到被活活气死。临死周瑜还耿耿于怀地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诗中特意提到鲁肃。周瑜任居巢长时,一次带兵路过东城,慕鲁肃之名,前去拜望,并求助军粮。当时鲁家有两囷米,各贮米三千斛。鲁肃慷慨地指着一囷米赠给了周瑜。周瑜大喜过望,“益知其奇”,不同流俗,遂为挚友。孙权初掌江东,周瑜立刻把鲁肃推荐给孙权。正是这个鲁肃,以最清醒的战略意识,为孙权论述了割据江东,进而划江而治,最后建立“高帝之业”。并极力促成孙、刘联盟,成为周瑜赤壁抗战的得力助手。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全诗只具体地点到了周瑜两件史实,一个是“赤壁遗雄烈”;一个是“曾谒三千斛”。赤壁大战的胜利,就东吴而言,军事指挥首功当属周瑜;战略决策首功当推鲁肃。所以周瑜临死,向孙权举荐鲁肃代替己任。
周瑜英年早逝,当时孙权极为悲哀,他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二十年后,孙权称帝还念念不忘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周瑜不愧一代天骄,为后人敬仰。“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上一篇:三国诗词《叹黄权》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三国诗词《周瑜决策取荆州》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