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王累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倒挂城门捧谏章①,拼将一死报刘璋。
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②!
【释词】
①谏章:封建时代臣子针对君主的过错进行规劝而写的奏章。
②矢节:矢,正直。正直的气节。《书·盘庚上》:“出矢言。”
【赏析】
刘璋的从事王累以“死谏”的形式——倒悬于城门上,坚决反对刘璋迎刘备于涪城。当他的谏章没被采纳,便自坠于地,以死尽效愚忠。
《三国演义》中“文死谏”的形象,不时跃入读者的眼帘。在儒家学说和宗法纲常的笼罩下,许许多多封建仕吏不敢跳出“君臣父子”的窠臼,但其中却不乏用凛然死谏的形式去直陈,去抗衡,在为封建官僚政治扮演标准角色的过程中,尽忠尽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刘璋采纳张松之言,准备迎接刘备入川。这重大的政治决策,立刻在西川政界引起了震动。支持的、反对的、观望的、骑墙的,不一而足。在反对派中主簿黄权和从事王累劝谏之剀切,忠言笃实最为突出。黄权两谏之后,惹怒刘璋,“权叩首流血,近前口衔璋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落门牙两个。璋喝左右,推出黄权。权大哭而归”。王累看到黄权叩首流血,顿落门牙,尚且不中用。他便抱定“死谏”的决心。“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结果刘璋仍然拒谏,“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其索,撞死于地”。
王累、黄权的进谏,与刘璋在维护西川的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如何维护西川根本利益的思维方式和施政手段上,甚至在外交和用人等问题上,确有这样或那样的分歧,甚至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对君主进谏三番五次,仍不奏效,有的便以“死谏”的方式做最后的努力,以死效忠。任何一个官僚政治集团都需要而且离不开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泯灭了个性,成了政治工具。小说家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十分欣赏王累的死谏和愚忠。“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刘备取成都,“百姓香花灯烛,迎门而接”惟黄权闭门不出,直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访,请其出仕。黄权感刘备恩礼相待乃出,并就任右将军。黄权的前后变化,可以使人看出,他并不像王累浑身的毛孔都渗透着儒家“君为臣纲”的气息,窒息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成为一个准官僚政治机器上的零部件。黄权在大势已去,又深受新主的礼遇情态下,在君臣之间重新寻找宗法政治的平衡。因为他毕竟依附于封建政治、委身人主、尽心事君。黄权没有主动择主而事,但他却对人主的贤明与否有所考虑。王累事君从一而终,不分贤明,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是一个人性被扭曲的封建小吏。他那士大夫惟一的壮举——死谏,与封建的愚忠掺和在一起,成为封建正统树立的样板,所以小说家突出地推崇王累。
上一篇:三国诗词《王允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三国诗词《王经之死》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