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钟会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髫年称早慧①,曾作秘书郎②。
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③。
寿春多赞画④,剑阁显鹰扬⑤。
不学陶朱隐⑥,游魂悲故乡。
【释词】
①髫(tiao)年:古代小孩的下垂头发,曰髫。引申为童年。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秘书郎:钟会敏慧才高,又为世家公子,在仕途上一直很顺利。正始年间,他刚二十岁便任秘书郎。
③子房:即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
④寿春多赞画:诸葛诞夺扬州,据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昭。钟会为司马昭出谋画策,平定了内乱。战后,钟会功封陈侯。
⑤鹰扬:以雄鹰飞翔比喻武勇,后多用称赞将军的雄才大略。
⑥陶朱隐:春秋时,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化名“陶朱公”。陶朱隐,即功成身退的意思。
【赏析】
钟会多智善谋,文武兼备,为曹魏后期杰出的人才。他出身世家,自幼聪慧异常,又勤奋好学,常夜以继日,博览群书。因其才华出众,又为名公之子,所以年轻登仕,宦途坦荡,“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曹爽被诛后,钟会在政治上极力向司马氏兄弟靠拢,多有赞画。在关键的时刻,又显示出他的智谋,很快成为司马氏决策集团的核心人物。
“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倾”字把钟会对司马氏的靠拢、取信和赞襄都概括了。如忠于曹魏的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反抗司马氏,司马师新割目瘤,带病出征,未及返归,就病逝于许昌城中。时魏主曹髦欲乘机夺取司马氏军权,命司马昭暂留许昌,以防东吴。司马昭犹豫不决,钟会进言:“大将军新亡,人心未定,将军若留守于此,万一朝廷有变,悔之何及?”建议司马昭违抗朝命,亲率大军返洛,以武力压迫朝廷就范。果然,魏主曹髦闻之大惊,不得不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继其兄执政,“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归于昭”。寿春讨伐诸葛诞,从始至终,钟会谋画颇多,每出一策,必为司马昭所采用 而且每当实施,果然奏效,司马昭欣慰地抚着钟会的背说:“君真吾子房也!”“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钟会最后建功立业在伐蜀,当司马昭命其西征,钟会对司马昭说:“某料主公欲伐蜀,已画图本在此。”司马昭展示,图中细载进军路线、安营下寨、屯粮积草之处,“从何而进,从何而退,一一皆有法度”。司马昭大喜。
司马昭多疑凶险,他为钟会出师送行,邵悌私下对司马昭说:“今主公遣钟会领十万兵伐蜀,愚料会志大心高,不可使独掌大权 ”司马昭笑曰:“吾岂不知之?”才高人嫉,功高主惮。钟会、邓艾灭蜀后拥兵自重,功高震主,不管谋反与否,在司马昭手下,终难免“狡兔死,猎狗烹”的下场。灭蜀后,钟后与邓艾争功。姜维帮助钟会为除掉邓艾,妄奏邓艾专权,大有反意。司马昭一面命钟会收捕邓艾,一面自提兵屯于长安。钟会大惊:“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钟会深知司马昭对臣下阴险猜忌,刻薄寡恩,便私下与姜维密谋,矫郭太后的遗诏,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司马昭的多疑、凶险和残忍,导致和加速了钟会的反叛。钟会请诸将宴饮,宣告起事。诸将不服,钟会乃扣押之。可惜钟会举事之后,对属下将领不服的处理,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招致将士哗变,在乱军中被杀死。时年尚不及四十岁。
“不学陶朱隐,游魄悲故乡。”此诗句说钟会之悲,在于“不学陶朱隐”,即功成身退。然而,话说回来,明知官场险恶,可那些封建官吏又总是“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杠”。对权势的追逐是封建官场起动和运作的内驱力。封建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总是不择手段地镇压臣下,特别是对待那些震主的功臣。因此,诛戮功臣历朝皆成惯例。伐蜀,既是战马驰骋,刀枪剑影,生死拼搏的军事斗争;又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势,互相残杀的政治争斗。钟会、邓艾,功成名就之日,便是命绝身亡之时,他们都扮演了历史悲剧的不同角色!
上一篇:三国诗词《邺中歌》原文|译文|赏析
下一篇:三国诗词《铜雀台赋》原文|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