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夜到渔家》又题作《宿渔家》,是写作者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来到一个渔家投宿的情景。“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开头两句便给我们交代了渔家所处的环境。打渔人家,总离不开水。有的住在江边,有的住在湖畔。作者诗中写的这户人家,是住在江口,那就接近海边了,因此便具有海边渔家的特点:天天和潮水打交道,甚至“潮水入柴扉”,涨潮的时候,水能进到他的屋子里。住在内陆的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惊慌失措,可是对于住在海边的渔家来说,潮水袭来,甚至进入“柴扉”,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不足为奇。他热爱大海,热爱海水,热爱这潮水的起落。他就住在那生他、养他、哺育他成长的大海母亲的怀抱里。这多么富有诗意啊! 所以,这开头的交代虽然是平白的叙述语言,但不是无所谓的多余之笔。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通观整首诗,渔家主人并未出场,但他的爱好、志趣,不就通过这典型环境的描写显示出来了吗?
接下去两句“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是写作者错过了客栈旅店,来到这大海边上,想“投宿”暂度这一个夜晚;可是恰巧主人不在,大概是撑着船儿,去赶桃花汛,捕渔去了。渔汛季节,渔人格外辛勤忙碌,到了日暮时分还没有归来。主人不在,多少使投宿者有点儿怅然吧。但诗人却并没有一丁点儿失望,这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美了,主人还没有返回,何不先尽情领略一下这里大自然的美景呢?“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这是一个江边的月夜,虽然不象《春江花月夜》诗中刻划的那样引人入胜,但景色同样是优美的。这里,除了涨潮时潮水可及的十分别致的茅屋之外,还有一片翠竹,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不时发出沙沙的絮语,显得格外寂静。在这片海滨的竹林里,还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处的村庄。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洒落在竹林里,照在幽深曲折的小路上,也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作者这时发现,在海面上捕鱼的船儿已经很少了。这两句的景色描写,固然是配合了第一二句的环境描写,使这一环境更具体、更美好、更惹人喜爱,但同时又进一步显示了主人的性格——他可能是一个不合群的渔人。你看他选择的住处,是离村子很远的大海之滨,中间还隔着一片竹林,一条长长的小路;你看当“钓船稀”,别人已收网休息了的时候,他却还在海上。孤独,喜欢宁静,追求自然的美境——这可能就是这户渔家主人的性格。
结尾两句,写出了作者急切盼望主人归来的心情。他在欣赏自然界的美,也在翘足以待主人的归来——不是怕没有宿处,而是他理解了这位主人的爱好和志趣,多么希望他回来畅聚一会,促膝夜谈!“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是说远远地看见有人摇着船过来了,在寻找沙岸泊船。和煦的春风,正吹动着他的蓑衣呢!然而,是不是主人回来了呢?还很难说。也许是“误识归舟”,不免失望,也许真是那虽不认识,却已有所知的朋友回来了。这些,诗里并没有说,但至少伫立在海边一边欣赏月色,一边等候主人的投宿者心里是这样想的。一首好诗,对于一件具体的事,最好是不要去点破它。不点破它比点破更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力量,它可以留给人想象的余地,使人读了有不尽的余味。
这首诗的题目是《夜到渔家》,要求描写渔家的精神风貌和作者异地作客的情怀。然而全诗却没有一句正面写到渔家生活和作者当时的感受。表面看来,几乎全部笔墨都是客观交代环境和纯粹描写景物。比如,那远离村庄常被浪头打湿的“柴扉”,那幽静的竹林里曲折的小路,那明月朗照渔船稀少的海面,都被描写得十分真切。但读完全诗,这位渔家主人的思想、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一片渴慕之情,我们却能有所领悟。这是因为,渔家主人的思想性格和诗人对他的渴慕之情已在环境的交代和景物的描写中暗暗烘托出来了。古人说,“诗有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者”,这首诗的确具有这样的特点。
上一篇:《城南·宋·曾巩》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夜宿山寺·宋·杨亿》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