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甘露寺是古代镇江的一座名刹,座落在北固山上,下临大江,风景蔚为壮观。北宋诗人曾公亮偶尔来寺中僧舍歇宿,得“江山之助”,写下了这首壮美的山水诗。
诗人凭着自己敏锐的诗的触觉,巧妙地捕捉住了山寺中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他的新鲜别致而又意趣盎然的感受。从枕边飘浮的云气,他感到无数云雾缭绕的山峰正与寺庙逼近,——这是写视觉感受;从床底传来的声响,他感到数不清的山谷中阵阵松涛就在脚下,——这是写听觉感受。“枕中”、“床底”,都紧紧扣住了诗的题目,显示了特定时间——夜晚,特定空间——“僧舍”,并且通过“云气”、“松声”这两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一方斗室(“僧舍”)同周围的“千峰”、“万壑”联系起来,做到了小中孕大,虚实结合。这不仅写出山寺地势的高峻以及山间景物的清奇,而且给人以“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司空图语)的美感。前人写过“云生梁栋间”(郭璞)、“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万壑树参天”(王维)等诗句,对作者造语、造境或许都不无启示,但作者却能从生活实境和现实感受出发,推陈出新,使其自成佳境,比前人毫无愧色。
诗的后两句,作者由写山景转到写江景,笔势一振,别开境界:“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银山拍天浪”五字,也许由“白浪如山那可渡”(李白)、“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一类佳句脱化而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江涛汹涌的奇观,显得有声势,有力量,已经颇具壮采,不过冠以“要看”二字,便化实为虚,起着为后一句蓄势的作用。最奇妙的还是第四句。如果说一、二两句写“千峰”“万壑”仅仅是主观推想,或诉诸听觉,那么这里通过“开窗”(仍从上述特定空间着笔)这一举动,便直接与外部世界相沟通。一个“放”字尤为生动传神,仿佛诗人要主动接纳外部世界似的。小小窗口竟能容纳“大江”,这是以小观大,移远就近,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绝句》))、苏轼的“挂起西窗浪接天”(《南堂》)等名句同一机杼,从而创造了“以小景观大景之神”(王夫之语)的艺术境界。从这句诗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来说,无疑是诗中“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而这种“平面化”的结果,是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诗人“万物皆备于我”的博大襟怀,以及吐纳宇宙的广阔心胸。
通观全篇,我们觉得那些新鲜活泼、生气勃勃的诗句,如龙蛇般奇矫不凡和富有活力,能给人以一种崇高的美感享受。其所以能如此,除了壮丽的江山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之外,同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以及善于捕捉形象的艺术本领也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宿洞霄宫·宋·林逋》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山中·唐·王勃》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