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粲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途中。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大获全胜、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八月出奇兵袭击乌桓,大破乌桓于柳城。九月胜利回师,路经碣石,诗人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了这篇豪迈的诗章。诗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亦暗含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全国的壮志宏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即碣石山,原在河北昌黎县(一说乐亭县西南),面对渤海,后沉陷海中。诗篇开始,首着一个“东”字,点明了方向。紧接的“临”字,既写明诗人登临碣石山俯瞰大海的镜头,又点出这次观赏是帅军经过临时顺便浏览。“观”字则提领全篇,展开视野。诗人登山俯瞰,茫茫沧海尽收眼底,那波澜壮阔的景象,正恰似诗人那气吞万里的气概和宽广胸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亦紧承“观”字而来,“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动荡不定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写出了诗人对浩瀚大海的惊异赞叹之情。“山岛竦峙”指碣石山高峻挺拔。茫茫大海,波涛翻涌,壮阔无比,而高耸挺拔的海中山岛,更给人以不可动摇的强劲向上之感,真使人心旷神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是写岛上的风光。这里树木葱郁,百草繁茂,尽管是九月深秋,但摄取在诗人眼中和笔下的景象却是欣欣向荣,蕴含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在一般诗人的笔下,秋天则是万木霜天,叶落萧条。而这里却不然,秋天的海岛,仍是生机盎然,毫无萧条之状。诗中的景物描写,正显示了诗人不同一般的情趣。接着又转而写海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既点出了登临的时间,又描绘了大海为秋所吹,掀起万顷波涛,澎湃向前的奇景。尔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四句,把诗的境界推向高峰,意思是说: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就象从海中升起,又落到海中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长空,其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那银河就象似发源于这苍茫大海。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连用形象比喻,准确地写出一望无际的辽阔海面那种与天相连的奇观。太阳、月亮和灿烂的银河,本是天体中伟大的形象,然而沧海则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汉,此乃真有吞吐宇宙的气势;如此博大的境界也正出自诗人那博大的襟怀。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意思无关。意思是说:非常庆幸,用诗歌来言志咏怀。
《观沧海》这首诗,是我国古代写景诗中出现较早,而又写得非常成功的名篇之一。在诗歌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诗篇通过远近高低的景物描绘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开阔,句句皆是写景,但情在其中,这里融注了诗人观沧海时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那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观海而抒怀,足见诗人气概的豪迈。
诗篇写景的层次性很强,诗人先写登临时所见沧海的全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接着收回视线写近处山岛上的自然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再举目远望写海中随风而起的波涛。由此作者产生了丰富想象,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宇宙间的奇观。诗的描写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并溶入丰富的想象;落笔平稳,景象开阔,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而欣赏着大海的壮观奇景,也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上一篇:《西楼·宋·曾巩》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