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风景名胜区·惠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无锡市西缘,山高328米,周围20余公里,由头茅峰、二茅峰和南山组合而成。它是天目山的支脉,从东南蜿蜒而来。山有9峰。从梁溪河北望,犹如9条形象逼真的苍龙,在燔葑南眺,则宛如长龙卧地。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誉。惠山,秦汉时名历山,隋时称九龙山,唐称冠龙山、华山。相传晋时开山禅师、西域高僧慧照,游方此山,常与名家交往,一时名声很大,后人遂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称为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一名就由此而来。惠山的风景名胜主要有九坞、三峰、石门、忍草庵、东大池等。惠山九峰,每峰一坞,峰坞之间,散落错置着许多名胜古迹,风光绝佳。白石坞位于第一峰下,有春申涧、天下第二泉、惠山寺、寄畅园、愚公谷、点易台等胜迹;宋坞位于第五峰下,有镜光石、凉棚石、狮子石、天公足迹石等;望公坞位于第七峰下,有石门、白云洞、珠帘泉等胜迹。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因茅氏三兄弟曾在此修道,筑有道观而得名。登头茅峰观日出云海,蔚为奇观。二茅峰沿途,山岚云影,崖陡谷深,青松浓郁,怪石嶙峋,山林野趣,悦目清神,临近三茅峰的松林深处,石峰之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三吴第一山”石刻,山脊西侧,曲径之畔,还刻有宋苏东坡“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诗句,踞此远眺,湖光山色,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卷。石门位于望公坞,这里山势陡峭,林壑幽邃,石径萦回,林木翳然。至半山腰,峭壁耸峙,中有一罅,两壁若门翼然,鬼斧神功,这便是惠山中最富神奇色彩的石门,相传石门之中藏有无数珍宝。忍草庵位于惠山第一峰东面的章家坞,前俯绝涧,背枕青嶂,现存天王殿、伽兰堂、贯华阁,历史上这里有“五湖烟雨”、“响月松涛”、“九峰晴雪”“中天积翠”等8景。东大池位于惠山西南,又名小桃源,这里地处幽谷,泉流汇注成河,一泓碧水,宽广有数百亩,浓荫覆盖,风景幽美,是夏日避暑游览胜地。
〔古诗文赏析〕 雨后登惠山最高顶 清·邵长衡
雨歇翠微深,山光媚新霁。
拄策凌清晨,松杉吐仍翳。
扪萝已数盘,缘磴方屡憩。
平芜鸟去没,远浦树如荠。
绝顶惊银涛,始觉具区大。
两沤浮日月,三州萦衣带。
淼漭极无垠,遥天与波逝。
群峰散凫鸭,泛泛烟波际。
平生怀壮观,兴惬兹游最。
下方隐招提,钟声破苍霭。
雨后登惠山望太湖,见闻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诗人文思如泉涌,不甘受格律束缚,而选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写下这首清新淡雅的诗篇。
从诗的脉络看,开头的四韵八句,写的是诗题中“雨后登惠山”这几个字,即登山过程中的所见。着重写出雨后惠山的清新秀丽。骤雨初歇,惠山的绿意更深了,在刚放晴的天色下显得特别妩媚动人。诗人是清晨拄着拐杖登山的,沿路只见山上的青松翠杉半隐半现的,仍被雨后的山岚云气遮蔽着。诗人手攀藤萝,缘着石磴,已经走了好儿盘山路,也歇过了好几次。一边攀登,一边观赏,乐趣无穷,俯视山下,只见万里平芜(原野)上鸟儿飞着飞着就隐没在晨曦中,往远处看,那水边树木小得就跟荠菜似的。这些景观,不登山是看不到的,这些乐趣,不登山,也是体会不到的。诗人不加虚饰,不事雕琢,只用“赋”的手法铺叙出来,间或作些比喻(“树如荠”),显得真实可信,自然明白。而且八句写来,从天气到时间、路程、神态、见闻,无一句不扣住登山这一特定情节写,使人读着只觉得步步深入,步步攀高,不觉随诗人产生一种登临的特殊感受。
从“经顶惊银涛”起的四韵八句,是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登上惠山最高顶的所见所感,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邵长衡登临惠山绝顶,所览的不是众山小,而是太湖之大。“惊银涛”三个字一改前八句静谧明媚的神韵,使人顿觉豁然开朗,进入另一番境界。面对雨后太湖万顷银涛,真有点惊心动魄之感,不能不觉得太湖大,承认太湖大,赞叹太湖大……而周围的苏州、常州和湖州(吴兴)就象萦绕在太湖边上的一条衣带。这是从侧面烘托太湖之大。对于太湖本身,诗人用“淼漭极无垠”两句,状写它的无边无际,水天相接。然后再写它的远景:远处的群峰,象零散地浮游着的几只鸭子,飘飘荡荡地点缀在烟笼雾罩的太湖那一头,可见雨后太湖是多么的广袤无边。
太湖这种磅礴气势,不登惠山顶,是无法看到的;如果不是在雨后,则所看到的太湖也未必显得如此淼漭。反过来说,看不到太湖的浩荡烟波,也无从验证登上惠山最高顶的价值。
篇末四句,主要抒发凌惠山绝顶所感。诗人一生坎坷,终身不得志。因而寄意烟霞,纵情山水,而这一次游览最感称心如意。在满足之余。惠山下面寺院的钟声,穿破苍茫暮霭传到耳边,诗人内心深处涌起了对惠山太湖的依恋,对登临将罢的怅惘,对释教教义的朦胧感应……这种种绵长的遐思,随着钟声悠扬的余韵扩散……
整首诗,从清晨攀登开始,到暮色迷离结束,以区区百字,写出雨后登山、山顶远眺、暮霭闻钟三个层次的复杂内容,以诗的语言表现了惠山的秀丽、太湖的壮阔,在清代写江南山水的诗章中,是颇堪一诵的。
(洪珏)
上一篇:咏《泸州·忠山》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池州·慈云洞》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