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春秋阁》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沙市中山公园内,原是定居沙市的山西籍人民为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关羽,于清嘉庆十一年集资修建。因阁内供奉着关羽读《春秋》的塑像,故名“春秋阁”。原址在沙市市西郊的金龙寺前,1927年遭火焚,此阁1936年才迁至中山公园内,紧依孙叔敖墓西侧,楼阁建筑灵巧庄重,台基宽大坚固,高达1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奠以石柱和石墙,皆是条石作壁;上层面阔3间,顶为9脊,前檐下设石雕方柱4根,斗拱枋额,均按旧制拼装,结构严密,绿瓦朱檐,金碧辉煌,门窗宽敞,轩朗明亮。楼阁雕画精美,前设石栏,上刻名花异草、飞禽走兽,各种纹饰清晰生动。阁内外,楹联高悬,多为名家所撰;阁周围,碧水环绕,古树成荫,极为清凉幽静。春秋阁前有一方面积数十亩的鱼塘,后面是波光粼粼的江津湖,左边是绿水潺潺的便河。登阁远眺,沙市风貌,尽收眼底。此处是沙市著名的风景点。
〔现代散文〕 春秋阁座北朝南,高高耸立在土岗之上。阁借地势,远远地就牵扯着游客的目光。远望去,翻修后的春秋阁似乎风光依旧。顶上黄色的琉璃瓦反射着太阳的金辉,探出树梢的飞檐在蓝天上映出鲜明的剪影——落入眼底的全是熟悉的景象。待到渐走渐近,感觉才不禁为之一变。
土岗正面和西侧,宽宽的石阶替代了昔日的小径。登尽最后一级石阶,往前走10余米,就到了翻修一新的春秋阁前。
春秋阁有上下两层,下层为石结构,上层和顶部为木结构。进入下层的有南北对开的月亮门,连到上层的是南面月亮门两侧的石梯。石梯的石栏板上双面刻画。无名匠人刻出的花木动物,形似而神真,颇有汉代石刻的遗风。上层的门窗均是木制,下半截分别刻着兰梅竹菊,上半截是木格透窗。为避风雨,翻修时,透窗都嵌上了玻璃。玻璃与窗纸相比,自然是少了些古朴,然而,同时却增添了透明度和耐久性。对门窗之上的这一点现代气息,的确难以评定它的优劣。
前檐与门楣之间,横加的“春秋阁”三字神采飞动,笔力峻峭。进门去,迎面是一屏巨幅国画《关公夜读春秋阁》。屏之两侧,悬着一联妙对,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为“作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环绕着国画与对联的,是湖北省内一些书画名家的精心之作。或苍劲,或飘逸,或典雅,或清新,风格各异,形神俱佳。细细观之,大多都透露着关于春秋阁的信息。
原来,春秋阁相传是关羽夜读《春秋》的地方。关羽是三国时蜀之名将,有“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美名,走麦城时,不慎丢掉了性命。宋元之际,关羽先后被尊为“真君”和“武安王”。到了明清两朝,更是几次被封为“大帝”,享受着与孔夫子同样隆重的祭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神州大地上关帝庙比比皆是。
与被人奉为神明的“关帝老爷”比起来,坐在春秋阁里夜读的关羽显然更多一些人情味。这或许是关帝庙几乎荡然无存,而春秋阁仍能留存至今的缘故吧。神与人总是有距离的,只有人与人才可能相互理解和亲近。
天地悠悠,岁月匆匆。名将的历史终究已经成了历史,春秋阁也成了人们游览的名胜。如今,这里不见高冠巍峨,不闻佩环叮咚;惟见情侣相依于花前,惟闻儿童嬉笑于水边。混迹其间的,是谈笑漫步的我与友人。
四下望去,春秋阁前有数十亩一方鱼塘,后枕波光跳荡的江津湖,左临绿水潺潺的便河。三面傍水,只有右侧是公园的醉人的绿荫。幽静的丛林,遥对着喧腾的市区;水面的微浪剪碎了对岸高楼的倒影。春秋阁上远眺,明星城沙市全然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和友人离开春秋阁,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回首望去,阁顶的琉璃瓦已镀上了一层落日的金辉。游人先后回去,古老而又年轻的春秋阁笼罩在静谧、肃穆的气氛中,它像一个睿智的哲人,思忆着昨日的春秋,面对着今日的春秋。
(朱有云)
〔民间文学〕 关羽从小爱读《春秋》。他不仅爱读,还爱讲春秋时代的故事,谈春秋时代的名将。读起这本书来,可以几顿不吃饭;讲起春秋时代的故事来,可以几夜不睡觉。
关羽虽然讲起春秋时代的故事来讲得头头是道,但他对诸葛亮不那么尊重,有时还给诸葛亮出点难题。
一个夏天的中午,刘备想找关羽谈谈这个问题,可又不知他跑到哪里去了,就到处找,找到沙头镇的荒郊时,见关羽独自坐在树荫下聚精会神地读《春秋》,刘备连喊几声才把他叫应。
刘备说:“此书读了无用,何必糟蹋时间!”
关羽不作声,又翻阅《春秋》去了。
刘备伸手把关羽手里拿的《春秋》合上了,并说:“二弟,我看你读《春秋》越读越糊涂了啊!”
关羽说:“读书明理,哪会越读越糊涂呢?”
刘备说:“你不承认糊涂,我说一件事:赤壁大战后,你不听军师的话,在华容道上有意放走了曹操。听说当时曹操给你讲了一个春秋时代的故事吧?”
关羽说:“是呀,讲的卫国的故事。”
刘备接着说:“曹操讲了卫国的庾公,讲所谓的义气,有意射无头箭,放走了敌国的人。你就来个依样画葫芦,放走了曹操,这是不是糊涂呢?”
这时,关羽已承认自己做了糊涂事,悔恨莫及,双手抓书,好像要把《春秋》撕毁似的。刘备立即制止说:“不是《春秋》这本书不好,是你没有读通。你知道赵国一位大将与一位宰相的故事吗?”刘备说到这里就走了。
“赵国一位大将,一位宰相……”关羽想着,想着,猛然醒悟了:“哎呀,我多像赵国的大将廉颇:见识少,气量小;诸葛亮多像赵国的宰相蔺相如:见多识广气量大,为了国家利益,对廉颇处处忍让,不记私仇。我应该学廉颇的样子,去向诸葛亮认错。”
当天晚上,关羽果真像廉颇的样子,露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到诸葛亮面前请罪。从此,关羽同诸葛亮不仅和好了,而且成了要好的知心朋友。
后来,人们为了把这件有意义的故事传下去,就在关羽读《春秋》的地方建一个“春秋阁”。
(周扬帆 整理)
上一篇:咏《泸州·春秋祠》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景德镇》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