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郊东部的东关街,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盐商黄应泰的私家园林。两淮商总黄应泰字至筠,别号个园,个园乃是在小玲珑山馆的基础上修筑而成,他在园内广植修竹,题其额曰“个园”,乃取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的诗意,以此标榜清高。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闻名于世。园内以假山为主,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二,饰以楼台亭阁,布置得典雅精巧。假山利用不同的石色石形、采用分峰叠石的手法,既有磴道曲折的北派黄石叠法,又有流泉倒影的南派湖石叠法,意即融山水画南北二宗于一园。运用不同的石头,分别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之孤例。入园,修竹临门,石笋参差,以雨后春笋点出春意;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叠以湖石,过桥入洞,凉风习习,荷香沁脾,以“云峰临水、清流环绕”来点出夏意;秋山系用黄石叠成,山势雄伟,峰峦起伏,峻峭依云,气势非凡,登山俯瞰,秋高气爽;冬山采用宣石(雪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叠成,给人以冰封雪盖、积雪未溶的感觉,透过西墙圆形漏窗,又可窥见春晕融融的春山。四季假山确实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朗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个园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绝。
〔现代散文〕 在扬州古典园林中,个园尤负盛名。几年前我写过一篇《个园话竹》的短文,说到个园既以“个”为名,而“个”寓竹形,循名求实,个园的竹是否嫌少了一些?当然,现在我还认为竹可以更多适当配置。但我也并非要求个园变成一处农家的竹林,谁都不会那么傻。其实,园名是一回事,园之所以出名又是一回事。个园的出名,主要在于它的假山叠石。石,才是个园的真宰。
游人走近个园,首先看到门前竹林间一枚枚石笋,劲挺秀拔,参差并起。石笋是一种美石,色淡绿,带粉白斑点,外形如笋,故名。在园林中,此石宜单点,或三、五攒聚,作为小品,随意布置。现在它被大量集中在竹林间,使游人如置身春笋遍地之境。“这组叠石叫做春山。”——扬州的朋友会这样指点说。于是游人在入园之先,已觉春光融融,扑面盈怀了。
扬州人认为个园的假山叠石,具有四个系列,分别寓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园门入口处石笋与竹林搭配成的春山,是整个山景的序曲。设置在园内的夏山、秋山、冬山才是叠石的主要部分,而以夏、秋两山为重点。个园的建筑格局,处处皆能为叠石留地步。一泓清池凿出在园的中心部位,环池散布着的奇石,如欹、如立、如踞、如卧,或夭娇玲珑,或凝重痴绝,态势各异。池上有石梁,池边有凉亭,信步盘桓,每得佳境。池南花厅,窗开四面,最宜临窗小茗,于此作静观。池北有长楼,横亘东西。夏山在楼之西,秋山在楼之东,双山对峙,形成极为振奋心目的局面。而冬山,尚藏于更幽深处,那是个园叠石的尾声。
现在且让我们游览长楼西端以湖石叠成的夏山。湖石多孔,轮廓宛转流动,皱纹优美多变,自成绉、瘦、漏、透。石色灰蒙,如带雨的云。所以湖石叠山易空虚而难浑厚,此山庶几兼而得之。山半壁浸落在溶溶碧波里,波上小桥曲折徘徊,将游人导入山腹内一穹窿状石室。石壁习习生凉,空气冷凝若冰。仿佛于不知年月前曾有异人坐此“调素琴,阅金经。”虚寂之极,不宜久留,出石室,攀磴道,咫尺之间,重返人寰。路边嘉木成荫,时见翠翎俊鸟稳坐枝头,自得地唱着歌。清风徐来,轻轻扫拢着石坪上的落花。山顶紫藤架下,偶有三、五丽人傍石小憩,蓦然回首,美目流眄。李白的名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大概便是得于这般光景的。此山山上多风,得其凉;山下近水,得其清,合成一个“清凉世界”,不唯景观如夏,且更宜于夏游。由夏山经横亘东西的长楼,即达秋山。这幢长楼的设置,独具匠心,颇为园林艺术家所称道:“楼者,重屋,房上起房也”,一般取其纵势之高。而个园此楼跨度连七楹,楼上长廊又外延四楹,合十一楹,兼取其横势之长。这跟夏秋两山的处理有关。因两山面貌迥异,不可强之合,亦不可任其离。长楼的妙用,既作为两山的间隔,又作为两山的联结。楼长则廊长,而廊供通行。一道长廊,显示着它本身的空间,同时也显示着“衣香人影太匆匆”中的时间。漫步在长廊上的游人,视线不时为楼上陈列和廊外景物转移,心理有所缓冲,当由此山步入彼山不至生仓惶突兀之感,且将益喜其境界之全新。个园基本采取这种以间隔与联结互为转换的手法,将四个不同系列中的每处假山叠石,统一于一个整体环境中。只不过所凭藉者,或为楼、或为厅、或为门、或为墙、或即以石间石,以石联石,灵活变化而已。
如果说,楼东的夏山是用湖石叠出的一幅水墨画;那么,楼西的秋山便是用黄石叠出的一幅油画。黄石夯实无隙,呈不规则块状,棱角分明,切面如削,色黄如带蜡质,又近褐,近绯。我欣赏这组叠石的清雄碧落,赖此一山高耸,以其老气横秋之概,提携整个园林超尘脱俗而不流于纤巧柔媚。山巅有亭,此处为全园的制高点,俯瞰绿杨城郭十万人家,远眺瘦西湖、平山堂烟树云霞,令人生飞扬之想。出亭,入洞穿山下行。有隧道辗转反侧,往复盘绕,游人如坠九曲回肠,每不得出。扬州人游洞有诀云:“大路不通小路通,明处不通暗处通。”意谓:走在山洞中,若朝着宽处、明处,最终要碰壁,倒是朝着窄处、暗处,反而豁然开朗,脱颖而出。这很有趣。
走出秋山石洞,即达谷底。谷雨厢高峡壁立,山势逶迤延绵,末端高托一轩,明窗净几,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有狭小石径垂悬若梯,导送游人至山下小厅。小厅南立着一堵粉墙,所谓冬山,即藉此南墙背阴以宣石叠成。宣石含石英颗料,迎光闪亮,背光放白,望之莹莹若冰,皑皑似雪。值得玩味的是这里栽种着几株芭蕉,春夏之际,芭蕉叶大,片片浓绿与山头白雪相映成趣——“雪中芭蕉”,是摩诘的画境啊!
跟宣石冬山毗邻的,便是开头所说的石笋春山。一墙之隔,两个季节。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忆明珠)
上一篇:咏《庐山风景名胜区·东林寺》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巢湖·中庙》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