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天池峰》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天柱峰南约500米处。南接衔珠峰,东扼神秘谷,海拔1426米,是天柱山第二高峰。立于峰巅,南履飞来,北瞻天柱,东携五指,西瞰群山。峰顶宽平如台,面积约20平方米。上有天然二池,一方一圆,深不盈尺,周不过米,终年不溢不涸,旧称天池,天池峰即由此得名。峰体巨崖中开二缝,缝宽尺余,如刀削斧劈,上架两道石梁,俗称三步两道桥。桥北崖壁险绝,下临深渊,人不敢近视,称试心崖。桥下亦深壑万仞,令人目眩,故称试心桥。伫立桥头,脚下烟岚蒸腾,身边紫雾缭绕,确能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故又称此桥为渡仙桥。如在秋朗气清的傍晚,立于峰顶观赏日落、晚霞,则是妙趣横生,故旧志称此为夕照台。若逢春夏之交雨后初霁的早晨,在这里观赏云海、佛光,更是美不胜言,无与伦比。相传,明末怀宁人刘若宰隐居天柱山时,常来此理琴,引来异禽千数伴琴飞舞,给今人留下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故史志又称此为天乐台。从桥南沿新辟石级向西南探胜,则见一株千年古松,树杆苍健,翠叶如盖,挺立于峰壁罅缝之间,岿然独尊。这就是天柱山奇松之最——天柱松。桥畔,长年松风吟咏,崖下,四季云蒸霞蔚。游人至此,莫不惊叹。
〔古诗文赏析〕 试 心 桥 清·李载阳
石崖对参差,谗峭分两岸。
中有试心桥,高悬在天半。
一峰参其前,俯瞰深无算。
虬龙挂绝壁,虎豹形炳唤。
藤萝远莫扳,凌虚岩忽断。
云护径迷离,虹飞影摇乱。
心旌正悬悬,欲渡神仙惮。
古人御风行,稳步履霄汉。
居高验真修,临深非汗漫。
天合路未遥,看余过桥畔。
“试心桥”乃“天池峰”的主要景点,这首五言诗极尽“试心桥”之险、以及渡桥者惮惧之态,是一首很不错的咏景纪游之诗。
开头四句,写试心桥两边的危岩参差峭立,又相向北分;而连接两壁的试心桥,则高悬在壁端,犹如挂于半天之中的桥津。
“一峰参其前”四句,写游者立于桥头,天池峰兀然拔起,耸于眼前,而朝桥下深涧俯瞰,则深不见底。却可见到虬龙般的怪松挂于石壁之上,如虎如豹状的巨石则彪炳威凛,如吼如啸。
“藤萝远莫扳”四句,写挂垂于石壁上的纤纤藤萝,逗人喜爱,却扳够不着;脚下登临凌虚险峰的岩路却忽然断开一般,甚是险峻;那一条登山小径,由于云遮雾绕,显得朦胧迷离;而眼前这道如虹的桥梁,在云雾之中也显得身影绰乱不清。
“心旌正悬悬”四句,言渡桥者面此险桥,不由得悬心吊胆,并不由想象到神仙来渡此险桥,也必是心惧惮怕的,这里便暗暗点出了凡渡桥者的恐惧畏难之心态,照应了“试心桥”的桥名与诗题。接下去,诗人又迁想到毕竟曾有古人曾在此桥上御风而行,稳步登履这耸于霄汉的天池峰,实际上便暗暗写诗人渡桥前渐渐生出了胆量。
最后四句,写人居高险之处才能体验的真味,而身临深渊也并非总是汗漫胆怯;现在通往天台正峰顶的路已所剩无几,那么岂可畏险而错失“验真修”的良机?于是,诗人鼓足胆气,举步上桥,心中在暗道:看我如何走过这险要之处吧!
全诗先写“试心桥”之高、之险,再写险峰、深涧、云路;这些由游者的眼光所见,再自然地转到游者心惮之上,呼应解题,最后写游者鼓足胆量终于渡过试心桥。其诗的开合运转正是“见”——“过”试心桥的写实,正适游者吟哦。
(个竹)
〔现代散文〕 试心桥,俗称三步两道桥,桥两端巨石平削如掌,光滑如洗。北端石上,即有“天池峰”因此而得名两个小池,虽深不盈尺,但水清洌,久旱不涸。明代文人丁钺在《岳顶天池》诗中,曾风趣的发问:池水“能润山前几处田”?
登天柱山的游人,都想在试心桥畔送目舒怀,绝览天柱风光。桥畔,老藤垂花、斑斓眩目、古松盘地、修条蔽谷;每当春夏之交,繁花初放,溢香十里。秋冬之际,霜染红叶,胜似春花,雪映松谷,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放目东望,则可见天柱峰凌空耸起,如剑倚天,如掌承露,叠如层塔,矗似笋尖;壑外诸峰,星罗棋布,变幻于烟岚云雾之间,大有“群峰奔来一峰起,千丈芙蓉碧霄里”之势。西看飞来峰巅,有块巨石如帽,戴于顶上。衔珠峰顶,两岸夹一“圆珠”,象天公所造,游人更加称奇;两峰近在咫尺,似乎投足可越,但中隔险壑,可望而不可及。鸟瞰东南远处,麟角、覆盆、天狮诸峰,皆化为青色莲花,浮在烟波云浪之中。前人在此,多有记述。葛宗旧在《天柱山记》中写道:在这里“俯而临者不下数十峰,如飞来,覆盆等,星罗棋布,变幻千万状,穿透,莫穷其际。吞日月,吸风雷,不诚宇宙之奇观哉!其下两水抢山而行,一为潜,一为皖,汇归石牌,至雷江口注之江,皆天柱形胜也。”
正由于伫足试心桥上,眼前烟云变幻,美不胜收,明代文学家胡缵宗赋诗曰:“不曾凌绝顶,难识皖山高,身在层霄上,江湖一羽毛。”这大概是他登山领略到的感受,那么,其他游人是否会与其相仿佛呢?
试心桥畔有一棋盘石,传说过去有两个仙人曾在此对弈,棋未下完便去云游了,留下一局棋让游人仔细品评,百般猜度。人称这里是神仙聚会之地,那么“试心桥”又称“渡仙桥”,想必该是此桥多神仙摇渡之缘故吧。
据旧志记载,明邑绅刘若实与其弟刘若宰,曾“渡石梁踞天池鼓琴,闻空中奏天乐,有异禽千数从天柱飞来,音同笙磬。”因此又名“天乐台”。在天乐台上观落日,更是奇景无限。天柱山日东南而落于西北,无丛山之障,加上天柱峰高峙云表,故观落日最佳。每值傍晚,站在台上,西望朱轮,光彩射空,徐徐没入青都绛阙之中,壮丽非常,为天柱奇景之一。故天乐台又名之为夕阳台。
天池峰、试心桥、渡仙桥、棋盘石、天乐台、夕阳台,一景竟有如此多的名称,其景之妙便可窥其一斑了。
(晓舒)
〔民间文学〕 明代末年,朝纲紊乱,政治腐败,官贪吏暴,民不聊生。朝中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辞官归隐。安庆府怀宁县的新科状元刘若宰,也卸却乌纱,隐居于天柱山中,过着清逸的田园生活。他善弹琴,就经常操着一具古琴到天池峰顶,轻弹低吟,借以抒发心中的愤懑。
一日清晨,曙曦初探,晨雾奔涌。刘若宰身披朦胧的雾纱,端坐于平台上,双手拨弄着琴弦,琴声如泣如诉,飞上云霄……
忽然间,自西南方向飞来千百只仙鹤,乘云御风,在天池峰上空回翔飞舞。刘若宰见此情景,思绪万千,激动不已。他想,在这朝政腐败、君昏臣庸的浊世,本就难觅知音,可万没想到,在这深山旷野,自己的琴声竟引来了如此众多的仙鸟伴琴翻舞,是多么难得啊。他神情激奋,弹奏越发有力,琴声也越来越高亢激烈。仙鹤随着琴声,凌空鼓翼,在骄阳的映照下,宛若江河碎浪,又似碧空银花……
突然,“咔嘣”一声,琴弦断了。琴声一停,仙鹤又驾起祥云,返回长空。待刘若宰接好琴弦,重新弹起时,仙鹤早已无影无踪。刘若宰十分惋惜,心绪怅然,仰天长叹,弦断知音去,何日复再还。后人对此作诗以记:
天乐台上遇知音,仙鹤起舞伴琴声。不知是真还是假,千秋佳话传到今。
(郑博文 张王根整理)
上一篇:咏《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天柱仙踪》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芜湖·天门山》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