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三祖寺西侧山谷间,有石牛古洞,旧“潜阳十景”之一。这里崖头前倾,崖壁内凹,青山傍围,松竹交蔽。青牛石面洞而卧,石牛溪从石旁缓缓流过。就在这一段河谷东面崖壁上和谷底间,集镌着唐宋以来的摩崖石刻270余处,其中字迹可辨的有240余处,为安徽省内所罕见。其中,标有年代的有150余处。年代最早的石刻是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年代最晚的是民国丁亥(1947年,跨历7代,1160余年。同一年内石刻最多的有5处,年号内石刻最多的是北宋熙宁,仅8年时间就有石刻17处。人刻最多的是明代周汝篪。这些题刻,诗、词、文、题、记各类文体俱佳,正、行、草、隶、篆五体书法皆全,是研究古代人物活动和书法艺术的难得的宝贵资料,其中以唐吕渭、季翱、李德修、宋王安石、黄庭坚、李公麟、张同之等题刻最为珍贵。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天柱山开放以来,四海游人纷纷沓至,“贪看古刻石,兴浓几忘归”。
〔古诗文赏析〕 山谷流泉 宋·王安石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傍围。
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王安石皇佑年间曾任舒州通判。在职三年里多次来到这里。至今,山谷流泉的石壁上还留有他的两幅题诗。
《山谷流泉》这首六言绝句,仅有四句却两层意境。一、二句是赞颂山谷流泉的优美胜境;三、四句是作者爱泉之心的强烈表露。
一、二句对仗工整。泠泠,指声音清越。流泉自“北出”,泠泠若击玉敲罄,如此悦耳,累累如贯珠不绝,却真是赏心。作者在首句扣住“泠泠”二声。靡靡,迟缓貌,这里指山势低缓。山翠岭黛,松竹夹倚,昂藏隐天,缓缓地“傍围”流泉。作者着笔山谷的态势,虽然没点润山色,读后却觉山青林茂的静态美跃然纸上。
三、四句作者用“不得”、“怅望”、“空归”的反衬手法,表现内心爱的深切。正因为爱的深才会“穷源”,怎么找也“不得”。既是写山谷的深幽,又是写泉源的诡秘。这就更加激发了作者对山谷的爱。这么绝妙神迷的流泉,却“穷源”“不得”,“怅望”理在情中,达到了反衬的效果。“空归”即流连忘归。临览如此胜境,谁也不愿空归,其实也不会空归,只能是忘归。
这不单是首纪胜绝句,也是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同时也是一篇绝妙的山谷流泉的游记。
(郑博文 张王根)
〔现代散文〕 进入谷口,右侧合谷为涧,群山旁围,这就是有名的石牛溪。因溪上有一巨石,伏如卧牛而得名。这条溪涧长约五华里,涧内到处是泉眼,清泉从石隙中、洞壑内、崖壁上喷涌洒射,晶莹夺目。溪内怪石杂陈,在迷潆的水雾中时隐时现,忽沉忽浮,仿佛在追逐嬉戏。泉水击石,潺潺泠泠,有声有色,诗意盎然。溪两旁的崖壁上,刻满了历代诗人的题诗和题字,故人们又称之为“诗溪”。
溪的上首有一“青莲诗崖”,相传为李白题咏之处。宋元符年间,苏轼任舒州节度副使时,在诗崖上题诗云:“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以凭吊李白,现手迹清晰,尚可摩拓。
宋代王安石、黄庭坚等著名诗人,也在这里留下题诗和手迹。皇佑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曾携诗友幕僚,来此听泉饮酒,在石壁上题诗云:“泠泠水而北去,山靡靡以傍围。穷欲源而不得,竞怅望以空归。”后来,黄庭坚步王安石原韵,亦题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旁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怀。”黄庭坚在谷口山谷寺读书,自号“山谷道人”,故后来人们又称他为黄山谷。卧牛石对面,有一石洞,幽深如巢,他在《书石牛溪大石上》一诗中,形容这里是“郁郁窈窈天宫宅”。他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李公麟还在洞内画了一幅《山谷坐石牛图》,黄山谷自题诗于上:“青牛驾我山谷道”。后人为了纪念黄山谷和李公麟,把“石牛古洞”列为“天柱十景”之一。
(常秀峰 何 庆 善沈晖)
〔民间文学〕 山谷流泉有个美丽的别称,叫“酒泉”。
传说很久以前,野寨(即谷口)有一对年老夫妇,一年到头在大路旁边卖山谷流泉茶。老汉忠厚善良,来饮茶的人不论有钱无钱都热情招待,老汉的美德,传遍了百里山乡,最后传到了神仙韩湘子的耳朵里。
有一天,韩湘子化装成一个叫花子,来到老汉的茶棚。还未坐定,老汉便沏了 一杯热茶放到他的面前。韩湘子喝一杯,老汉倒一杯,喝得紧,老汉倒得紧。最后,连韩湘子自己也数不清到底喝了多少杯。喝足了茶,韩湘子仍不离去,老汉以为他饿了,就上前说道:“客官,你是不是饿了?”韩湘子说:“老人家,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老汉连忙打发老伴烧饭,不一会酒饭端了上来。韩湘子一面吃,一面说:“饭菜都不错,只是酒太差了!”老汉抱歉道:“老汉卖茶收入甚微,买不起好酒,况且这野寨街上,也没有什么好酒,这酒就是最好的了,请客官包涵。”韩湘子听罢,从腰间解下一个葫芦,说:“老人家,烦你到山谷流泉给我取一葫芦泉水来。”不一会,泉水取来了。韩湘子上下左右摇了几下,把葫芦递给老汉说:“你尝尝这泉水如何?”老汉尝了尝,酒香扑鼻,比上等美酒还要好,不禁愣住了。韩湘子悄悄地告诉老汉说:“这是只宝葫芦,能装十斤酒,你每天早晨到山谷流泉装十次泉水来,回来南来北往的人不仅能喝到清凉甘美的天柱山泉水,还能喝到天柱山的美酒了。”说罢扬长而去。
从此,老汉一面卖茶,一面卖酒,渐渐发起财来。他总想给人们多施舍一点,无奈贪心的老伴说什么也不肯。她背着老汉,盖起了一座大酒店,当起了老板娘,还准备养一群猪,再开个大肉店。总之,她发誓要成为野寨街上最大的财主。
一天,韩湘子又化装成一个和尚来到老汉的酒店,坐了半天无人问津。这时,旁边有几个好心人对他说:“你不用坐了,今天的老汉不是过去的那个老人了,他如今成了财主了,没有钱谁也喝不上他的好酒。”正在后院喂猪的老板娘听了,接过话说道:“每天一百斤酒卖不了几个钱,如今连喂猪的糟还没有呢!”韩湘子一听,感慨万千,大声念道:“阿弥陀佛!天高不为高,人心最为高。泉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说罢,口念咒语,一道闪电划过,屋里那只宝葫芦又飞回他的手中,遂挂在腰间,扬长而去。老汉的酒店逐渐破败,但山谷流泉却因此落得个“酒泉”的美名。
(陆萍 整理)
上一篇:咏《宜宾·屏山八仙山大佛·丹霞洞》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巢湖·巢湖仙人洞》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