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平山堂》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其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是筑堂于此。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似于堂平,故得平山堂之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现。”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系苏东坡由颖州徙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的“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楹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谷林堂”北即“欧阳修祠”,又名“六一祠”。系清光绪五年(1879年)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建。祠面阔5间,前有回廊,方梁方柱,挑檐飞角。祠内壁上嵌有欧阳修像。由于光线和观看角度的关系,远看白须,近看黑须,神态自若。祠中悬有“六一居士”匾额,原为欧阳正墉书题。“六一居士”乃欧阳修别号。据《六一居士传》云:“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于此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
〔古诗文赏析〕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萍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这首诗是方岳旅居扬州时作。词步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韵》,是因为此词情调与苏词相近。这首词写得字炼语醇,情深意雄,是方岳的力作之一。
词的上片叙秋雨后晚景,勾起了词人乡关之思。“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以丽语领起。秋雨一洗,川原皆碧,雨后放晴,山色清新。明丽之景,忽而转入暗淡之情:愁思付酒螺为一层,归思寄归鸿为二层,遗恨托夕阳为三层。一层进一层,愈转愈深。“江南江北愁思”,点明愁情,江南江北愁思无限,只有以酒消愁。螺是螺杯。词人之愁,一为思家,一为忧国,故继而分别写之。“菰菜莼羹一梦”,方岳另寓新意,是说家乡风味虽美,可是战乱使得自己不得不离乡背井,回乡只是一梦而已。这种情绪在方岳词中时有所见。有家归不得,只有将一片乡思寄于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醉眼”,回应“酒螺红”,“河洛”指中原地区,词人抬醉眼了望中原,感叹至今仍未收复,故曰“遗恨”。上片以写景为主,以丽景衬悲情。
下片承上片时间的进展,主要抒发自己的感慨。“山欲瞑”,交代已入暮,“敛眉峰”,指山色已逐渐黯淡下来。词人面对江山胜迹,想到人事沧桑,感叹历史变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缘物生感,仙翁不存,英雄磨灭。“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词人登临蜀冈,先由眼前景而驰想远方事,再由当时情追念昔日人,想象的空间广阔、时间悠远。最后,突然宕开一笔,“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孤马在西风中长啸,实是词人发自内心的激昂呼喊。本篇结句,以动荡见奇,且余味不匮。
(徐应佩 周溶泉)
〔现代散文〕 这几天在报上一连读了好几篇文章,都是关于鉴真和尚的,因为今年正是这位了不起的僧人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才使我知道他在扬州所住的大明寺,就是后来的法净寺,就是有名的平山堂所在地。
平山堂在瘦西湖的尽头,游湖的乘了小船来到这里,上岸步行上山,就到了平山堂。我在扬州玩的日子不多,但是平山堂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那一座小山并不高,站在宽阔的平山堂的坪台上,遥看来时所经过的一片湖水和远处的绿杨城郭,使人顿有胸襟开拓舒畅之感,我想平山堂迷人之处,大约就在这里。
平山堂,这个堂名就已经迷人。当时年纪太轻,也不知道那座小山名为蜀冈,更不知道这里就是唐朝有名的鉴真和尚修行之地,只知道这里是欧阳修最喜欢的地方,他在这里修筑了这座平山堂:不高不矮,恰可平山,这个堂名就已经够迷人了。我去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心里有一点年轻人的苦闷,便接纳了朋友的好意,从上海又回到曾经住过多年的镇江,再渡江到扬州去,在那里住了半个月,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消磨在平山堂上的。
记不起是谁的两句诗了:“竹床高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这就是平山堂可以享受到的情调,也就是平山堂可以见到的令人神往的景色。因为扬州地处大江北岸,从南岸的镇江望过去,我们见惯的是“两三星火是瓜州”,现在置身江北,这才有机会“卧看江南雨后山”。
平山堂后面有一大片沼泽,象是瘦西湖的尽头,或是污积了的湖址,草丛中有些地方是软泥,有些地方还有积水,到处是小树丛,没有半个人影,地方十分幽静。有一个下午,我到那里去作画,可是被那一派幽静的景色迷住了,站在那里只顾欣赏这种如画的景色,根本忘记了作画,直到晚潮使得积水向脚下的草丛中涨过来,浸湿了我的双脚,我才瞿然一惊,赶紧收拾了画具避开。这时从树丛中传来春末那种不知名的山鸟的啼声,暮色渐渐的从山头上合过来。我拖着湿了水的双脚,绕过平山堂下面向湖边走去的时候,心里虽然有一点凄寂之感,但是知道这是人生中难得有的一种感受,是一时不会令人忘记的。
果然,事隔三十年了,在我读到报上所载的纪念鉴真和尚的文章,不觉仍想起了令我着迷的平山堂的景色。
(叶灵凤)
〔民间文学〕 从扬州瘦西湖公园旁的长春桥北行两里路,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冈,山虽不高,但绵延曲折,景色秀丽。这座山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蜀冈”。人们不禁要问,这山又不在四川境内,离巴蜀有数千里之遥,怎么叫“蜀冈”呢?
据说,很久以前,山上有座不大的庙。庙中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这个庙虽说没有什么名气,但庙里的一只佛钵、一口古井却值得一提。这佛钵是庙里世代相传的古物,传到老和尚手中已有数百年了,都说是件宝贝。二是那口古井,井水清淳甘美,泡茶尤为出色。人们还说这井水深源长,融汇百川,远通天涯,但是谁也说不清它究竟通向何方。
老和尚已年近古稀,却有个心愿未完:几十年来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朝拜过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至今未到过峨眉山,他想在这有生之年,了却这桩心事。小和尚虽觉老和尚年老力衰,独自出远门有些不放心,但也不好劝阻,只得同意。小和尚帮老和尚整理好行装,老和尚带着那只佛钵,飘然远去。
一路上老和尚晓行夜宿,朝山拜佛,到了第三个年头,他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峨眉山下。
此时正当炎夏季节,骄阳似火。老和尚攀藤附葛,直向峨眉金顶攀登。由于山路崎岖,加之烈日当空,未到半山腰,他已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喉咙里象塞了一块火炭,干得十分难受,他捧着佛钵找水解渴。忽然听得远处水声潺潺,连忙顺声寻去,果然在峡谷之间,绿荫丛中有条小溪在流淌,那溪水清净明澈,一眼见底。老和尚大喜,弯腰取水,咕噜一饮而尽,觉得这溪水清凉爽口,沁人肺腑,和自家庙中的井水一样甘美。老和尚又去舀第二钵,哪晓得溪岸边的乱石已经踩松,哗啦一声坍下去,枯藤经不起使劲一拉,断成两截,老和尚身子一个前倾,手一松,佛钵啪的一声落到水面上,只见它摇晃着打了几个转转,随着水流漂进一个黑乎乎的山洞,转眼间踪影不见了。
再说小和尚自从师傅下山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他多么想念师傅呵。有一天,小和尚去井边打水,他刚把水桶放下去,觉得水桶象碰着了什么,等他把水桶提上来,他惊呆了,水桶上面竟端端正正漂着一个佛钵。小和尚一看,怪呀,这不是他亲手递给师傅出外朝山的佛钵吗?正是庙里世代相传的宝贝呵,怎么会从井里冒出来呢?小和尚越看越奇怪,越想越糊涂,一种不祥之感油然而生,心想,莫不是师傅遇了难?想到这里,禁不住落泪。
又是几个月过去了,老和尚终于回到了扬州。小和尚见师傅平安归来高兴得了不得。他看到老和尚的袈裟虽已破旧不堪,到底还穿在身上,手上却空空的,那只佛钵不见了。
小和尚正想发问,不想老和尚一眼看到佛殿的香案上有一只佛钵十分熟悉,连忙跑上去捧在手中,一看不是别的,正是自己在峨眉山上漂失的那只,感到惊奇不已,连声追问徙弟从何处得来?小和尚说:“我是打水时从井里提上来的。”老和尚说:“这就怪了,我在四川峨眉山中舀水时,佛钵落入水中,漂进一个山洞里,不想怎么会从这里冒出来,莫不是这口井通峨眉山?这山是蜀中各山的余脉?”老和尚又想起,他在峨眉山中喝的溪水和庙里井的口味一模一样,这不证明井水和溪水通连吗?晚上,老和尚讲述了他在峨眉山上失钵的经过,师徒两个整整惊叹了一夜。
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才晓得,别看这是座小山,来头却不小,原来是蜀中各山余脉的延续伸展,从此就给它正式定名,叫“蜀冈”。
(李保华 整理)
上一篇:咏《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平冈积雪》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庙峡》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