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象山四泉》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荆门城西象山东簏,分蒙、龙、惠、顺四大名泉。泉水从石缝里涌出,汇入文明湖,再流入竹皮河,环城三面,注入汉江。蒙泉、惠泉,在唐、宋年代,已是风景名胜。象山原名蒙山,蒙泉依山得名;惠泉冬日犹温,惠于蒙泉,所以定名惠泉。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翰林学士彭乘在荆门任知军的时候,在蒙泉北侧凿得得一泉。此地是战国时代楚国著名道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今老莱山庄)。老莱子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子”之一,他孝顺父母的事迹尽人皆知,所以彭乘便根据老莱子的孝迹,把这新凿的泉叫顺泉。但后来顺泉淤塞过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才彻底疏浚,并在泉后石壁凿“顺泉”二字,在泉边建一座孝隐亭。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知州舒成龙在象山东麓的竹皮河上修建石桥,傍山开采石料时,在蒙泉与惠泉之间又凿得一个新泉,并且掘得一块碑碣,上面刻有北宋熙宁年间荆门知军吕元所题的一首诗:“泓泉敷润有深功,石窦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舒成龙便根据诗的末句,把新凿的泉取名龙泉,同时把石桥定名为来龙桥。象山四大名泉,富含矿物质,属硬水型,水盛质优,常年涌流不涸,是荆门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古诗文赏析〕 蒙 泉 唐·李德裕
兹泉由太洁,终不蓄纤鳞。
到底清何益? 涵虚势自贫。
明玑难秘彩,美玉讵潜珍。
未及黄波量,滔滔岂有津?
李德裕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为政六年,内制宦官,外复幽燕,定回鹘,平泽潞,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令狐陶当国,一反会昌时李德裕所推行的政令,排除异己。李德裕被外放为荆南节度使,这首诗便是在荆南时所作。
第一句吟蒙泉。蒙泉,泉水清澈。宋苏洵《蒙泉》诗有“涓涓自倾泻,奕奕风清澈。石泓静无尘,中有三尺雪”句,可为佐证。“兹泉由太洁,终不蓄纤鳞”。俗话说,水清则无鱼。这个泉的泉水由于太清澈,始终没有半点鱼鳞。“太”和“纤”两个副词,夸写事物传神。诗人为什么开篇就抓住这清澈的泉水作文章呢?他在另外一首《长安秋夜》里写道:“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诗人那时位居人臣,用“月中清露”点染浪漫诗意:象征诗人高洁的情操,有如这月中的珠露;为国事操持的心境不正是有如月露吗?可现在呢?奸佞当朝,诗人的高洁被玷污。
因此第二联由此反问:“到底清何益?涵虚势自贫。”诗人自问自答,满纸愤激之辞谥於言外。人太清高了,就会遭小人谗嫉。涵虚的胸襟却是导致贫病的根由。“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有桔树一般风姿的屈原“受命不迁”,“横而不流”,其结果是自沉汩罗;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李德裕终不免被外放。因而同是诗人笔下的清澈,前者是喜悦,后者是愤激了。
但是,如果李德裕仅限于愤激,那也就流于俗务了。第三联一转:“明玑难秘彩,美玉讵潜珍。”用“明玑”和“美玉”的光彩说明,是宝玉总要发光,空谷幽兰,亦不因地偏而无香,怀着报效国家之心的贤能俊杰也不要因一点挫折就蒙蔽了宝玉的光辉,隐秘自珍,要像诸葛亮一般,“两朝开济老臣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诗写到此,境界应该是比较高超了,但诗人却没有打住,进一步地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未及黄波量,滔滔岂有津?”泉水之所以长流不断是因为通暗流,接地眼,才滔滔不绝;一个人呢?没有国家的强盛,宁有个人的安危?一个人的荣辱得失算什么,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只有报效国家才会使美玉发光,才会清芳永存!
全诗感情跌宕,问得有力,答得绝决,一个激愤却昂扬豪迈之士浮现眼前,显得气度恢宏。正因为作者个人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强,来之无穷”了。
(唐从举)
〔现代散文〕 春夏秋冬四季,我曾数次陪同友人游览象山东麓的文明湖。文明湖虽然只有一万多平方米,但与众多大小湖泊不同的,除了它是石砌的人工湖以外,还在于这里的湖水冬暖夏凉。夏天,喝一口文明湖的清水,胜过冷饮店的冰冻饮料。冬天,湖面上漂浮一层淡淡的薄雾,早些年没有限制的时候,这里常常聚集不少冬泳爱好者。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景,是因为文明湖的水源来自象山脚下一字排开的四大名泉——惠泉、龙泉、蒙泉和顺泉。
春天,湖边的垂柳最先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树影倒映在平静的湖面,湖面上游动着几艘彩色的电动小船,小巧的文明湖犹如一座精致的盆景。友人要我带他去探寻湖水的源头。我们先来到最南段的惠泉。惠泉的泉台呈正方形,泉水中央建有一座“流清亭”。隋开皇十二年,文献帝下令修建此亭时叫“初月亭”,清乾隆年间修葺时改名为“流清亭”。站在亭内俯看惠泉,泉水清澈见底,水底还不时地冒出一串串气泡。雨量充沛的时候,涌出的泉口甚至漫过九曲回廊,游人不得不脱下鞋袜涉水而过。
紧挨着惠泉的是龙泉。龙泉旁边原先建有龙泉亭、得月台和跃渊阁,后来都毁于战乱。现在金碧辉煌的跃渊阁是新近重建的。龙泉的发现虽然比其它三泉晚好几百年,但名声却远比其它三泉为大。
离龙泉几步之遥便是蒙泉。来到蒙泉台,只见水桶粗的泉水从石洞中奔涌而出,其流量之大,令初来乍到的游人瞠目结舌。大概是蒙泉流量最大的缘故,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许多碑铭。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这大量的蒙泉古迹绝大多数已被毁坏,现在靠山平台上保存的几块蒙泉石碑,分别是南宋陆九渊、张垓、黄鲁直和明代黄辉及民国初年江西南昌七龄童所书。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靠山而立,“蒙泉”二字刚健有力,每字有一米见方,不愧为书法之杰作。
四泉之中处于最北端的是顺泉。顺泉所在地目前被辟为市自来水公司的花园。在琉璃瓦式的“顺泉亭”下,泉水日夜汩汩地淌流不止。亭子周围放置了一些石桌和石凳,周围是四季长青的灌木林。清晨,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雅,老人们喜欢在这里练功打拳。傍晚,树荫下则聚满了下棋、打牌的人。
象山脚下的四大名泉,千百年来涌流不止,不仅滋润了荆门的一方土地,也养育了这里的炎黄子孙。古往今来,这里物产丰富,人才辈出,文化灿烂,谁敢说不是受惠于这清清的泉水呢。
(李燕林)
〔民间文学〕 提起龙泉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荆门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山水钟灵,人才辈出。宋代初,文风鼎盛,有孙河、孙仅、孙侑三兄弟相继成名,著书数十卷。陆九渊任知军时,常讲学于蒙、惠二泉之间。元明以来,人文也极兴盛。但到了清代,就世风日下,文风不振了。当时任州牧的舒成龙以为是地脉不畅的缘故,于是他葺学宫、营三仓、置官廨、建两闸,复修文运桥,以振文风,又构筑来龙桥以通地脉。舒成龙经多方集资筹措,来龙桥正式动工了,但是石料紧缺,为此他十分着急。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为寻石料在文明湖畔徘徊。突然,他恍惚看见蒙、惠二泉之间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他连忙过去正欲说话,不料老者却先开口道:“你正愁石料吧?此处就有,何必他求。”老者说完,霎时不见踪影,他也从梦中惊醒。后来,他想起此梦,就请石匠在老者站的地方开掘挖石,还没挖三尺深,就发现一块有棱有角的方石,方石上还有诗文。再看石洞,一股清泉涓涓流出。舒成龙见此情景,高兴地叹道:“这正验了我的梦啊!”因方石上的诗文中有“长静龙宫”的诗句,它便将此泉取名为龙泉。
(荆游)
上一篇:咏《黄山风景名胜区·西海景区》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芜湖·赭山》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