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龙泉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武昌县城东20公里处,古称“灵泉山”。据《灵泉志》记载:“灵泉山,因山上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自古就是“山环水绕,湖水钟秀,林泉幽穆”之胜地。登山极目四望,但见群峰攒簇,云烟腾腾,湖水碧绿,风景甚是迷人。从汉代起,有不少隐逸之士结庐灵泉,先后建造了万卷书楼、含山楼、万寿台、玉虚楼、蓼莪堂、春风亭、秋风亭、大官桥、百花园、龙龟戏鱼池、晴雨井等名胜景点,留下了众多咏赞灵泉山的诗文。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的第六个儿子朱桢被封为楚昭王,派卜工师勘察龙泉山,定这里为“五龙捧圣之吉地仙壤”。灵泉山遂改名龙泉山。朱桢在此修建陵寝,后来庄、宪、康、靖、端、愍、恭诸王均葬于此。每座王墓各建有独特的陵园,人称楚王墓群,简称楚王陵。以后陵区遭到破坏,现有迹可寻的有陵园5处,碑亭6座,其中天马峰下昭陵尚可窥见当年规模,四周垣墙及墓冢仍较完整。它周长1500余米,占地一百六十多亩。从正门入,是一条青石铺陈的走廊,依次可见拱桥、栏杆、玉屏、石龙、享殿石基、拜台等。整个陵园建筑,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如今,龙泉山古迹修葺一新,楚昭王墓开放迎宾,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游览者“共上灵泉绝顶望”,饱览佳景美色。
〔古诗文赏析〕 游 春 明·张添佑
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
吐梅白玉树树异,锁柳苍烟处处同。
武汉市郊县有座美丽的龙泉山,犹如两条巨龙蟠卧在梁子湖之滨。这里三面环水,峰峦竞秀,林木葱茏,亭台玉立。北宋文学家张芸臾来此游览,留下了“共上灵泉绝顶望,苍烟绿水碧云天”的千古绝唱。明代诗人张添佑,畅游龙泉山后,描绘了此地如画春色。
诗的首句,写出远看龙泉山的景色,站在远处观望,龙泉山上树木葱翠茂盛,呈现云霞粉郁之景象。第二句,则写出了近看梁子湖的美景,绿水溶溶,清澈宽广。读此,不禁想起张云翥的诗句:“两峰云并起,万壑水齐流;入户扶松柏,升堂望鹤楼。”这不正是对龙泉山风景的勾画么!诗的三、四句,又着重描写了龙泉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那正开白色梅花宛若玉洁冰清的梅树各具形态;那围在山脚湖边的株株翠柳,仿佛升腾起蓝烟云雾,妩媚动人。
这首诗有一大特点,对仗极为工整,是不可多得的描写山水的两幅较佳对联。第一幅中,一遥一近,一看一观,一青一碧,一山一水,一郁一溶;第二幅中,一吐一锁,一梅一柳,一白一苍,一玉一烟,一异一同。对仗得多么准确、整齐,把龙泉山,梁子湖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多么美丽,又恰到好处。
这首小诗还有一个特点,运用叠字较多,大大增添了诗句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全诗的28个字中有12个叠字,4句诗中有6个叠词。读起来毫无重复的感觉,相反,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山山”、“水水”、“郁郁”、“溶溶”、“树树”、“处处”,搭配得何等恰当,音节是何等的铿锵,韵律有何等的优美。朗诵此诗仿佛琴韵悠扬,弹唱出了龙泉山的美景。这也正体现出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山以诗传”。这些佳诗一定能提高龙泉山的知名度,招徕更多的游客观光览胜。
(曹祥本)
〔现代散文〕 龙泉山距武昌县城东20公里,古称灵泉山。
未识龙泉时,曾听人言,“山极幽,下有二妃古墓”,对这座名山便心存一游之念。
惊蛰第五天,趁春晖融融,驱车入龙泉山一游。车停“昭王寝”,下车仰望龙泉主峰天马峰,山势恰如咸阳之茂陵——一个馒头形的山包而已。游兴顿减一半,方悟“看景不如听景”,言之不谬也。
龙泉山的古貌已无缘相识,但从明进士董礼《龙泉水乐》中可窥一二:“今览灵泉胜概有峰有峦,有泉有流,有松有柏,有树有竹,有烟有云,有鹤有莺,有鹿有虎,有桂有兰,有花有卉,有溪有画,有轩有亭,有楼有阁……”如此藏奇纳胜,生前死后挤入这方宝地的历代皇亲国戚,达官显宦就少不了。最早的一位推西汉舞阳候樊哙。樊哙虽为汉高祖连襟,绝非帝王血脉,故而1400年后,其墓被龙生凤养的明楚昭王朱桢强占,棺椁被迁离200米外,朱桢系明太祖第六太子,赐封楚地为王。他看中了龙泉风水,定为仙壤,辟为墓地,死后筑“昭王寝”,继续消受龙泉山水之胜。其后274年间,其王子王孙又相继修造了“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会同“昭”共9座王寝。这些壮观的寝宫使龙泉山的瑰丽风光更添异彩,名扬天下。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文化古迹,很多是从这类墓冢中发掘出来的。
九州之内,帝王陵寝何止万千!看来看去,大同小异,无甚值得留连之处,便邀伴去登天马峰远眺。春山已醒,途中常遇一树梨白,几瓣叶绿,更多的是挂满紫色野果的荆条和低矮油绿的马尾松。一顿饭功夫,登临山顶。山顶立一亭,重檐飞椽,碧瓦雕甍,曰:远眺亭。系仿古重建之物。原亭乃樊哙之孙樊建所筑,风雨浸蚀,早已消融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了。据传北宋文学家张芸“共上灵泉绝顶望,苍烟绿水碧云天”的诗句即作于此亭之中。
依亭眺望,苍烟绿水碧云天外,龙泉山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势如两条巨龙蟠卧于水平如镜的梁子湖之滨,逶迤于环山之中,7平方公里的盆地上,镶嵌着“三龟九寝十二景”,时下正大兴土木,一一予以修复或重建。
龙泉山之佳处,应数一棵树龄约有660年的菩提树。宝树已用一堵白墙围护,中间又砌一道开花窗的矮墙将树与庭院大门隔开。欲入内赏玩,须购五角钱门票。心中大惑:立于庭外既可望见菩提树粗壮的树干,枝干灰白质朴枝头尚未绽绿,何须购票入内再睹尊容?售票女子含笑曰:“妙在根部,入内方可目睹。”
遂购票入内,果然见奇观。树根裸露地面高一尺有余,占地方圆达几十步,盘根错节,恰似“九龙赴会”,龙头、龙身、龙爪、龙尾、龙鳞,金光万道,翻滚舞动,浑然天成,屏息静观,定入“菩提”之境。
龙泉之趣,趣在菩提。
(李家声)
〔民间文学〕 武昌县的龙泉山,流传着一个二龙戏珠的故事。
都说龙泉这个地方,早先没有山,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颗定海珠坐镇,所以海水总是风平浪静,渔人们从来都平平安安。谁知这一年出了祸事,原来是两条孽龙,发现了这颗定海珠,见它滚圆晶亮,华光四射,就直扑过来,都想把这颗宝珠吞到自己肚子里。两龙互不相让,你争我夺,上下翻腾,直搅得海水白浪滔天,打鱼的、驾船的淹死无数。这一来,把定海珠气坏了。它想,好端端一个清平世界,被这两个孽障闹得乌烟瘴气,自己身单力孤,制服不了他们,怎么办呢?它日里夜里苦思苦想,眼睁睁望着两条龙越闹越凶,弄得海水泛滥,岸边一向安居乐业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一派凄惨景象。后来,定海珠终于想出了一个对策。她轻轻盈盈浮出海面,只见水上珠光照眼,一片通亮,两条孽龙不知是计,就紧跟着她也冲了上来。这时,定海珠施出镇水的法力,转眼之间,海水退得一干二净,一片汪洋变成了沉沉陆地,把两条孽龙陷在泥巴地上,这孽龙离了海水,既不能飞升,又失去了搅动翻腾的本领。搁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几个时辰一过,干死了,两条老长老长的骨架,就化成了山。那镇海珠呢,制服了孽龙,自己也变成了一座圆圆的山包。人们感念这颗舍己救人的仙珠,就给它起个名字叫“珠山”。
这个故事在龙泉世代相传,后人还在珠山顶上修了一座珍珠塔作为纪念。
(杨代晔 整理)
上一篇:咏《上海·龙华塔·龙华寺》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庐山风景名胜区·龙首崖》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