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周庄》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苏州昆山市最南端的水网地带。古称贞半里,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在此设庄,遂有周庄之称。古称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分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全镇千户人家,明清建筑占60%以上,井字型的水道系统上形成8条长街,河道上保存有元、明、清历代古桥10座。90%以上居民住宅均临港背河,有“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墙门、旱踏渡、长驳岸、石河桥、河埠廊坊、穿竹石栏、小巷幽弄、深宅大院、走马堂楼和“前店后宅”等特有建筑,古镇周庄恬静整洁,风景如画,素有“水上桃源”之称,专家誉之为“集中国水乡之美”。沈厅是明代巨富沈万三后裔所建的住宅,座东朝西,规模宏伟,从街面直至后河,共有大小100多间房屋,主轴线上共有7进5门楼,旁为侧院走马楼、避弄。居中的“松茂堂”主厅,梁柱檩椽全用大树剖制,枋梁窗楹雕饰各种戏文故事、人物走兽,贴金彩绘,刻绘精细。张厅是明代建筑,大厅轩敞,庭柱粗大,两侧厢房,楼上为蠡壳短窗,楼下为蠡壳长窗,典雅古朴。避弄幽暗,弄底有小河,上筑瓦河棚。后墙临河,辟敞窗,窗前有“吴王靠”,这种“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格局可谓一绝。位于镇中心的富安桥建于元代,正桥四侧均建有飞檐翘角,造型典雅的桥楼,朝南一座3层桥楼,气势宏伟,居江南桥楼之冠。世往桥、永安桥造型迥异,却联袂而筑,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颇似古代的钥匙,人行其上,一步跨两桥,1985年,“双桥”图案邮票被遴选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从而驰名世界。古朴的通秀桥则“一桥跨两市”,成为了吴江和昆山市的界桥。
〔现代散文〕 来到地偏一隅的古镇周庄时,已是黄昏时分。一弯新月撒下银辉,尼龙纱似地笼罩着南湖,给四周凭添了诗意。盈盈碧水轻轻摇晃着夜泊的渔舟,不知从哪儿传出的幽婉乐曲与融融灯光一起泻入夜空,撩拔着人的心弦。
驳岸、拱桥、水巷,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面,构成了水镇的特有风貌。在保留着不少明清建筑的静谧的街巷里穿行,恍然觉得走进了历史。
朋友告诉我,自从北宋元祜年间,周迪功郎舍宅为寺,有了周庄的名字,逐渐由村落衍成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大镇,已经整整900年了。900岁的古镇历经沧桑,可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建筑格局。著名美术家吴冠中教授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周庄的繁荣兴旺,得归功于明朝初期的吴兴人沈万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豪富。他随父亲迁徙至周庄后,得到了分湖陆氏的资财,于是有了发富的本钱。一方面继续广辟田宅,一方面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蚬江(急水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大胆地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迅速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在民间,则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筑南京城墙,他曾资助13000两白银,负责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工程。后来工程超支,他又捐出13000两,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不肯,携带聚宝盆远走他乡。不料被朱元璋的御林军抓住,发配云南充军……
镇上现有一处七进大宅,人称“沈厅”,据说是沈万三当年居住的地方。从街面直至后河,房屋排列得十分幽深,每一进都有互成配套的厅楼、厢房和天井,门楼上镌刻着各种各样的饰纹,人物走兽,栩栩如生,匾额花饰,古朴雅致。建筑风格博采苏帮、徽帮、绍帮之长,在江南一带极为罕见。
镇北银子浜,曾是沈万三的西花园和银库。一条逶迤清澈的小浜,菱红藻绿,芦茭茂密。人们说银子浜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年不涸。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坚固,很可能埋着沈万三的灵柩。但多少年来谁也无法证实。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淡淡的雾气,将人们的思绪引入缥缈的遐想……
在周庄,我有机会在居民家喝了一次阿婆茶,参加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经常轮流作东请客,天天不断。喝阿婆茶,讲究水清、茶香、菜鲜。泡茶的水用明矾打过,十分澄净。为避免油腥气,专门用铜吊或瓦壶炖沸。八仙桌上放着一碗碗酱瓜、腌菜、洋姜、边吃菜边呷茶,饶有情趣。她们手里都带着针线活,手不停嘴不停,愉快地谈论着家常。她们告诉我,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是周庄人,当年曾组织三十多名有志青年参加南社,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每逢旧历新年,楚伧先生亲自发起“文明度年会”活动,革除乡里吸食鸦片和赌博等恶习,破除迷信,开创良好的社会风气。他的高尚道德与文章,家乡人民至今仍萦思不已。
我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含有佩兰香气的清茶,果然十分甘洌淡雅,使人仿佛品尝到一种纯朴的民风。
叶楚伧先生的故居仍保存完好。60年前南社成员活动的场所“迷楼”,也仍在贞丰桥堍、西市街口。楼上蠡壳窗下一排浅灰色的屏风板;屋内,磨损得很厉害的木楼梯,都是当年模样。那时,每当夜色迷檬,手持书报杂志的青年们便相继来到小酒楼入座。店主女儿阿金是个妙龄少女,热情的接待这些文雅的读书人。在摇曳的灯光下,柳亚子、叶楚伧、王大觉他们畅谈三民主义、民众文学,抨击时政,阔论天下大事。一有余暇,又边饮酒边赋诗,大都以阿金的美貌为题。后来竟写了一本《迷楼集》在上海出版。
周庄的早晨是热闹的,迎着晨风我在街头徜徉。小街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摊,空气中弥散着鱼腥和新鲜蔬果的清香。肥虾在箩里哔剥欢跳,鲤鱼在地上张腮呼吸。这儿有城市里无法觅得的莼菜、江鲈、庄鸡,鸭。有一种白鳞鲫鱼,是白蚬江的特产,在餐桌上被列为上品。我想起了尽人皆知的一句成语“莼鲈之思”。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思念的故乡,就在周庄镇外3里。可惜他的墓地在50年前已被夷为水田。原本还有一块墓志铭,记载着张翰甘于淡泊,无意沉缅于宦海的心志,现在也不复可见。但周庄仍不失为一个闻名的莼鲈之乡。
周庄河湖环绕,镇中又被井字形的市河分割,因此有了十几座古老的石桥。最古老的是富安桥。它始建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横跨南北市河,两端有引桥,正桥上的四座古色古香的桥楼,飞檐鸟啄,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如今在江南水乡,已无法找到第二座这样的拱桥。
然而,周庄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钥匙桥。钥匙桥,又叫“双桥”。两座苍颜斑驳的石桥,在银子浜上连袂而筑。麻石桥阶上沾着发亮的晨露,桥身的石隙里,虬曲的枸杞枝吐出点点新绿。两岸临河房屋的墙面上,悠闲地抹着水纹的光晕。一条小网船在桥孔下欸乃而行。周庄人习惯于把它称为钥匙桥,大概是因为它极象丁字形钥匙的缘故吧。
钥匙桥驮过了多少行人,驮过了多少交替的日月星辰,驮过了多少匆匆流逝的岁月,始终默默无闻。今天,它却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珍品。我寻思着,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名字叫钥匙桥的缘故吧?钥匙桥并非钥匙,因而它所能开启的,就不仅仅是锁啊。
900岁的周庄,在悄悄地迅捷地发生着变化。被人誉为“上海的莱茵河”的急水江,依然舟来楫往。日夜繁忙,但江上已在兴建一座目前国内罕见的内河大桥。与古镇隔江相望的新工业区,已形成皮革、机械、造船等乡镇工业体系。
哦,古老的水镇,正焕发青春!
(陈益)
〔民间文学〕 清朝初年,官吏王开押解四名反清志士归监,哪知道,这四名志士在押解途中,趁士兵不注意时,抽空逃走了。他带领士兵前往追捕,追到周庄一带,再也看不到踪影了。王开暴跳如雷,一面命令驻守周庄的清兵严密封锁各路交通要道,一面传呼当地的地保,叫他们四处晓谕村民,必须在三天之内,将四名“要犯”交出,否则就要按匿藏“要犯”罪屠镇。一时间阴云笼罩、悲风四起,全镇人惊惶不已,不知灾难何时就要降临。
第四天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一大群全副武装的清军就开始逐门逐户的驱赶,他们举着雪亮的大刀,把全镇的男女老幼全部驱赶到城隍庙,一时间,哭声不断。王开睁着一双血红的大眼,声称立即要把“要犯”交出,否则格杀勿论。眼看着一场血腥的屠杀就要开始了,就在这紧要的关头,人群中走出了四个人。在场的老百姓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四个人都是早年就流落到周庄的外乡人。当初,周庄人见他们遭了难,非常同情他们,就把他们收留下来,时间长了,他们对周庄也发生了感情,不愿离开了。其中一位是拆字看相的壮年人,一位是云游四方的郎中,一位是在江湖打拳卖艺的中年人,一位则是沦落的读书人。显然,他们并不是清军要搜捕的对象,但是他们为了使全镇人逃避这场灾难,他们经过商议,决定牺牲自己,以求周庄的安宁。
四位义士一露面,立即被清军绑缚上船,押往清营。王开明明知道这四个人不是他所要追捕的人,但是他为了冒功求赏,还是将四位义士当作“要犯”杀害了。
义士们被害的消息传到周庄以后,整个周庄都笼罩在悲哀之中,他们头顶香案,跪在街头,表达崇仰之情。
为了纪念这四位没有留下名字的义士,周庄的老百姓在永庆庵里建了四义士祠。每年春秋二季,都要专门祭奠他们的英魂。
(袁晓国 整理)
上一篇:咏《鄂州·吴王城遗址》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南通·啬园》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