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采石矶》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马鞍山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西南麓。原名牛渚矶,是一座突兀江流、高50米的悬崖峭壁。山石临江称作矶。《舆地志》云:“昔人有潜行,云此处通洞庭,旁达无底,见金牛状异,乃惊怪而出”,即所谓有“金牛出渚”之说,故得名牛渚矶。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山上建广济寺掘井,得一五彩斑斓的大石块,琢成香炉,供在寺中。隋以后改称采石矶。今有人根据宋《太平图经》记载的“岁输五色石”,认为石香炉可能是转运的石料挑选出来的,并非产于本地。故“采石”即“采运石块”之意,决非“彩石”。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统称“长江三矶”,三矶之中,又以采石矶风光旖旎,地势险要居于首位。奔流而下的万里长江,因受天门山夹江对峙,水流至此,更为湍急。今天,采石矶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的游览胜地。
〔古诗文赏析〕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在一个有着许多动人传说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会生发出许多的联想。山水胜地的文化积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为动人。它常常把人带进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时候,眼前的秀丽景色,便跨越时间的阻隔而进入历史,今与古,便衔接起来了。牛渚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个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亦曾镇此。谢尚是谢鲲的儿子,鲲是东晋名士,以放纵不羁、善饮酒而名显一时。谢尚又是谢安的族兄,安是那位围棋间打败符坚数十万大军的风流儒雅的宰相。谢氏一族,后来还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这个家族中许多成员,都是李白崇拜的对像。在李白的诗里,多处提到谢尚、谢安、谢灵运、谢脁。现在,他来到了有过谢尚踪迹的牛渚,积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头,怀古与叹今,一时融通在这秋夜的静静的江上。诗的一开头,便写出这江上的宁静明净。有牛渚,即采石矶的秀丽身影,不是黑夜、是在月色朗照之下。天上一点云彩也没有。有月下的静静的长江。这是一个渐时去除尘嚣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登舟而望月,最容易引发的,当然就是融通古今的情思了。他想起了什么呢?他想起了谢尚。檀道鸾《绩晋阳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袁宏小字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问,遂往听之,乃遣问讯。答曰:‘乃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兴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谢尚从贫寒中识拔袁宏这样一个爱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李白。他还有“我非谢尚邀彦伯,风流异代不一时”的诗句,也记这件事。在这秋月下的采石矶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谢尚。但这怀古的一缕情思,旋又为现实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正是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带来的一声轻轻的叹息。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故忆为“空忆”。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含有难以言说的惆怅的。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日又是旅途,匆匆过客,有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题。此纷纷落之枫叶,正是人生匆匆的叹息。李白诗,常常大开大合,直泻而下,象这样寓含无尽情思、蕴而不露的诗,是很突出的。这或者与牛渚秋夜的那种蕴含深厚文化积淀的特定氛围有关吧!
(罗宗强)
〔现代散文〕 采石公园门外有一条玉带般的小河,叫锁溪河。跨过河上的石桥,迎面一堵方格萧墙,嵌有郭沫若手书的“采石公园”四字。
进了公园,观览过林散之纪念馆、太白楼,我们便开始往翠螺山攀去。山径螺旋,渐次升高,不久便来到半山腰的李白“衣冠冢”跟前。相传,李白穿了宫锦袍,中秋之夜,在矶头赏月,吃醉了,要去捉水里的月亮,以至坠水身亡。他身上的锦袍便葬在这翠螺南麓。从衣冠冢再上行,便来到了翠螺山顶。这里早先筑有三台阁。在此放眼四方,顿觉心胸开朗,江天辽阔。只见长江如带,绿洲如毯,田畴无限。马鞍山市九峰竞秀,湖泊如镜,工厂林立,高炉成群,楼房鳞次栉比,马路纵横交错,数十里钢城一览无遗。当夜色笼罩时,钢城一片灯海,景致非常壮观。如在月色溶溶之夜,看天上星空万里,望江中波光闪烁,那青山、绿树、亭台、楼阁,在月里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如此境界,又怎能不诱惑着李白醉酒跳江捉月呢?
从翠螺山顶降步至西麓的蛾眉亭,极目眺望,可见洲渚尽头,天门山似蛾眉弯弯,恍惚欲动。游人至此,莫不赞叹,并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李白的《望天门山》、以及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此亭前遥看天门而写下的诗句:“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蛾眉亭也是座碑亭,内竖古碑五块,文字完好,书法精美,均系赞美翠螺山,讴歌李太白的。据古书载蛾眉亭附近昔有江山好处亭、捉月亭、问月亭和赏咏亭,现均已湮没,不复存在。
从蛾眉亭往江边行走几米,便可见一座简朴而素雅的方亭,亭内四周有青石栏杆,可供游人憩坐。亭额题有“江天一览”四字,亭内还有一块石碑,镌刻“然犀亭”之亭名。在亭前小立凭眺,可见石壁盘突,高数十丈。远处,江心洲屋宇鳞次,树木森森,小桥、流水、船家,一望尽为画中点缀之景。
游人凡临采石,三元洞当然是不能不游的。相传三元洞因三位赶考文士在洞中得到神人庇佑而得名。洞共两层,第一层供有佛龛,临江有窗。在石壁侧有一小洞,为龙王洞,可下至江边,一濯江水;第二层是个宽敞明亮的茶室。我们进了茶室,便要来香茗,围着茶桌,凭窗眺赏江山之胜。
出三元洞,沿矶头小路。来到蛾眉亭前方不远的临江处。这里有一平坦巨石,石上刻有“联璧台”三字,字大如斗。联璧台突兀江中,陡峭如削,相传诗人李白就是从这里飞坠江中捉月的,故又名“捉月台”、“舍身崖”。在联璧台后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塑像,塑像为铝合金所铸,塑的是李白醉眼朦朦,两手襟带宽大的衣袖高高举起,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诗人李白不是坠江身亡,而是展翅化仙了。
(舒咏平)
〔民间文学〕 当年,隋炀帝常常顺着大运河南下游玩。一次,他到了扬州,听说江南有个叫彩石矶的地方,景色秀丽,气侯宜人,决定去逛逛。
隋炀帝到了彩石矶,看过石香炉,吃过彩石干,又觉得没有兴致了。这可把当地官吏和乡绅们急坏了。这时,一位地方乡绅说:“皇上,镇里有位名叫叶志豪的老翁,写得一手好字,是全镇有名的“一枝笔”。
炀帝听了很高兴,就差人去叫叶志豪。
叶志豪年过花甲,为人正直,不事权贵。提起笔问道:“皇上,写什么呢?”隋炀帝眯了眯了双眼,看看桌上的石香炉,说道:“嗯,就写彩石二字吧!”叶先生睥睨了一下侍立在皇帝身旁的当地恶霸财主钱满山和辛仕道,挥笔就书“哗、哗、哗”,笔下飞出一个“采”字的左半边来。旁人一瞧,哎呀,字写得苍劲有力,但位置却没算好,“采”字几乎占满了半张纸,剩下的三撇就无处写了。好心的人都为叶老先生捏了把汗。可他却泰然自若,又写了个“石”字,然后就把笔放下了。
隋炀帝看了看,装着满腹经纶的样子,大声说:“错了。”
叶先生说:“没错。”
钱满山、辛仕道两个见叶志豪竟敢违抗皇上,都帮腔说:“皇上都说错了,你还违抗?你是犯了欺君之罪!”
叶先生上前一步,双手对握说:“皇上,你知道这“彩”字边的三撇为什么去掉吗?”
隋炀帝睁大了眼睛,说:“你说给我们听听。”
叶先生说:“这三撇如同三把刀,三把刀不除,百姓不得安宁,天下不能太平!”
“哪三把刀?”皇帝探出身子问。
“你看,这就是第一把刀。”叶先生怒气冲冲地指指钱满山的鼻尖,说:“就是他,这钱满山家藏万贯,霸占方圆数百亩良田,雇上几百名长工,催租逼债,盘剥乡里。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都说他是彩石头上的一把刀。你说,这把刀该不该除?!”
“那第二把刀呢?”皇帝又问。
“这第二把刀,就是他。”叶先生指着辛仕道的脑袋愤怒地说:“他就是插在彩石头上的第二把刀。他依仗豪门,称王称霸,打船劫舍,奸污民女。逼得多少人背井离乡,投江自尽。乡亲们都说他‘心似刀’,就是千刀万剐也不解心头之恨。这把刀该不该除?!”
“那第三把刀呢?”皇帝又问。
叶先生双腿一跪,拱手道:“小人不敢多言。”
隋炀帝又一杯酒下肚,已有几份醉意。他捋捋胡须,一拂袖,说:“朕恕你无罪,讲!”
叶先生站起来,慢慢踱到皇帝面前,一字一句地说:“这第三把刀,就是你隋炀帝自己!你身为君主,却不理朝政,成天吃喝玩乐,游山玩水、挥霍无度。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来到这里,不问民间疾苦,你算不算是第三把刀呢?!”
隋炀帝被这突如起来的质问,吓出一身冷汗,酒全醒了。他把桌子一拍:“住口!”正待发作叫人拿下叶先生问斩,突然,又想到刚才自己还恕他无罪,自己的话是金科玉律,岂能当面反悔呢?隋炀帝再也无心在彩石逗留,“哼哈”两声借口身体不适,就起驾回朝了。
叶先生巧戏昏君,隋炀帝无趣还朝,被民间传为美谈。从此,“彩石”的“彩”就写成了“采”字了。
(匡杰 整理)
上一篇:咏《太湖风景名胜区·邓尉山》诗词散文赏析
下一篇:咏《金佛山风景名胜区》诗词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