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①,游人淹不归②。
亭皋木叶下③,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④。
嗟矣当春服⑤,安见御冬衣⑥。
【作者简介】
柳恽(465~517年),南北朝时梁诗人,字文畅,梁河东解(今山西解县)人。好学,善琴棋,南齐时,为竟陵王萧子良行参军,累迁太子洗马,试守鄱阳,为百姓所称赞。还任骠骑从事中郎。及萧衍(即梁武帝)攻建康,柳恽投之,任相国右司马。梁立,历官长史兼侍中、吴兴太守、左民尚书、广州刺史、秘书监,又出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因病去官卒。著有诗集十二卷,已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十八首。
【词语简注】
①行役:出行远方服徭役。
②淹:淹留。
③亭皋:水边的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指时令正值深秋。皋(音gāo),水边高地。
④思牖(音yǒu):思指思妇,牖指窗户。
⑤嗟矣:意为叹息。春服:春天的衣服。
⑥安见:又怎么见到。御:抗御意。冬衣:冬天的棉衣。
【内容简析】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如谢惠连的《捣衣诗》,亦属描写捣衣情景的佳作。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本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女主人公想象夫君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即今天的六盘山,系游人滞留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六盘山地区,此刻也是秋云飘飞寒意逼人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的思念与体贴。这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玄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面的联想。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当穿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自己寄去的御寒冬衣呢?这一设想,透露出思妇对丈夫的体贴和关怀,将捣衣行动所包含的深情厚谊进一步表现出来。
本诗题为“捣衣”,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他六句几乎不涉及捣衣行动本身,表面看似乎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因此本诗旨在抒写捣衣女子对游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上一篇:(唐)皮日休《哀 陇 民》六盘山诗词赏析
下一篇:(宋)贺铸《捣练子·剪征袍》六盘山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