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亭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翠螺山西麓,又名贔屃亭。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太平府尹张环修建(一说建于中唐以前)。明代陶安在《蛾眉亭记》中写道:“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川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直东西二梁山,夹江对峙,修妩靓好,宛宛如蛾眉,遂以名亭。”东西梁山,即天门山,两山对峙,江流其间。蛾眉亭,据险远眺,水天一色,洲渚尽头,天门山似蛾眉弯弯,恍惚欲动。蛾眉亭呈长方形,前有四根立柱托起飞翅的亭檐,后有一面墙壁,镶有5块石碑。均系赞美翠螺山、讴歌李白的诗文,有宋朝陈垲的诗碑、元朝陈肃的《观澜亭》、李洞的《过采江诗》,另外还有元代一位自称为“采石书院老儒”的《重修采石蛾眉亭记》和刘淮的诗碑。5块古碑今已移至李白纪念馆收藏。1987年重修蛾眉亭时,亭内新镶5块石碑。蛾眉亭后有白龟池遗址。亭前有一尊新建的铝合金李白临江而立的塑像,高约4.5米,形似大鹏展翅。再往前走不远处,便是“江天一览燃犀亭”。据史籍记载,蛾眉亭附近昔日还有“江山好处亭”、“问月亭”和“赏咏亭”。现都已湮没,不复存在。
〔古诗文赏析〕 蛾 眉 亭 宋·沈括
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
终日含颦缘底事? 只因长对望夫山。
沈括此诗写采石蛾眉亭,不是从蛾眉亭本身落墨,而是从江上倒影写起,并把望夫山也纳入其中,产生联系,形成情韵俱佳的意境。
诗人先从“双峰秀出两眉弯”点出“蛾眉”的来历。双峰,指天门山,是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从蛾眉亭遥望东西梁山,“色如横黛,修妩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天门山亦称蛾眉山。“翠黛依然鉴影间”,既是写江面上蛾眉山的倒影,表现江水的澄澈可鉴,也与美人产生进一步的联想。这两句的景物描写实中有虚,为三、四句进一步展开想象蕴足气势,为下文铺平了道路。
“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因长对望夫山。”蛾眉亭附近有望夫山,传说古时有人往楚国去,数年未还,其妻登山眺望,化而为石,故有望夫山之称。诗人把江上蛾眉峰与望夫山联系起来,似乎感到那蛾眉脉脉含情,因与望夫山长久相伴,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这显然是诗人移情入景。情有独钟,故寄之于景,把静态之景用富有动态美的拟人化描写表现出来,使客观之景变得极有人情味。
于是,平淡之景如经妙手点化、立刻变得不同寻常了。
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一是要有一个特定的观赏角度,即视点的选择;二是要有合理的想象与人文因素的参与。沈括在蛾眉亭观看天门山不是直观,而是写江上倒景,其景致似幻似真,具有朦胧、神秘的美感。因倒影的捉摸不定,易产生幻觉,故又与“含颦”的美人产生进一步的关联,再加以合理想象,与望夫山又建立了类似条件反射的联系,人文因素渗透其中,丰富了自然美的内涵。这样一来,自然山川与人的主观情感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从写法上来看,诗人对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先言实景,再由实及虚,转而写情;先写倒影,由倒影写幻觉,再由幻觉写联想,有水到渠成之妙。其成功原因在于,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对眼前景、胸中情精心提炼,抓住景物特征和情感的特殊历史内涵,巧妙引发,由此构成意蕴深远、诱人遐想的意境。
(周家群)
上一篇:描写《荆门市》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