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象一幅宁静淡远栩栩如生的油画,那如洗的夜空,皎洁的明月,洒满银辉的江面、沙汀、田野和花草,给人安谧,给人柔情,给人遐想,整个画面清丽朦胧,泛着银辉,跳动着光波;象用小提琴奏出的月光曲,舒缓轻柔的旋律,悠远的淡淡的忧伤,似在低吟,似在浅唱,这是一首来自天堂的乐曲;象轻妙迷人的芭蕾舞,皎洁的舞台,纯白的轻纱,玉洁的手臂,目光中有迷惘,有沉思,有忧怨,足尖轻轻地跳动着,旋转着,没有声息,悄悄地跃过舞台,似要腾空而去。
自古以来,写月夜、春江,写离情别绪的诗不少,但很少能象张若虚那样将月夜春江的景色,将月夜的思绪写得如此生动逼真,情深意浓。“春江花月夜”是个大题目,诗人以他丰富的想象,将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乃至游子、思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题目虽大,内容却并非散乱杂沓。诗人以自然的时间顺序:月出,月至中天,月落为线索,十分巧妙的结构了他的画面。
当一轮明月从东边的大海中升起,它那如水的光波首先洒满万里江面。在诗人看来,月光似乎是随着海潮涌进江面的,于是浩浩长江一下子就披满银辉了。诗一开头,诗人就紧扣题意,将春江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了。当然,月光不仅洒满江面,也洒满芳甸和花林。汀上的白沙因呈现白色而看不见,花林之上也好象缀满了雪珠。这一切:江水,原野,花林,白沙都消融在月光里。于是从天上到地下似被一幅硕大无比而又轻柔的白纱笼罩,上下一色,一片空蒙。只有空中一轮孤零零的圆月这时显得格外耀眼明晰。
月照中天。诗人独立在江边。在这宁静的月夜,他的思绪却翻动不已。他在沉思着,沉思着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屈原式的“天问”。千百年江月依照,而人海沧桑,诗人自然会有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感叹。于是,他从哲理的沉思又转换到人间的离情别绪。
他的思绪在流动着,面对头上的明月,他想到:今夜皎洁的月光定也照着离家远游的“扁舟子”,照着苦苦相思的“楼头妇”。他的眼前展开了一幕人间常见的戏剧。丈夫离家远游,一去万里之遥,而归期难定,因此不胜思念家乡、思念妻子、思念亲人之苦;闺中女子更受着相思的熬煎,她天天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而却天天失望。在这样的夜晚,她更是难以安眠。月光照在楼前,照在妆镜台上,照在玉户帘上,照在捣衣砧上,她在想:今夜的月光定也照着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孤单身影吧。同在月光的照拂下,却不能同在月光中相见。她真想随月而去,化成一缕月光,伴随在丈夫身边。
明月更亮,月光更浓了。诗人以“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等丰富联想来形容月光的普照和深照,可谓别开生面。这一部分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扁舟子的乡愁,楼头妇的情思缠绵,都被诗人描绘得生动鲜活,维妙维肖。在整个的乐章中不愧为感情炽热、忧婉的奏鸣曲。
最后八句展开了一个新的意境,调子更见舒缓。夜深了,江上的明月已经西斜。思妇在楼头从月出望到月落,她的一腔柔情化作忧怨和哀叹。她梦见花落闲潭,眼看着春天将尽,而丈夫仍然不见返家,恩爱夫妇不能团聚,实在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人生中的美好年华。当斜月即将沉落在茫茫海雾之中,这对恩爱夫妻天南地北,正不知相隔几万里之遥呢。
诗人的思绪至此仍未停止,仍在流动。他又从这对恩爱夫妻联想到千家万户,联想到无数离散的人。今夜又会有多少恋人在两地孤单单的对月浩叹,有几人又能乘着月夜返回家园呢?此情此景连明月也为之感动。它不忍离去,残月的余辉挂满江边的树丛,那该是它难以割舍的情思吧。这个结尾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落月之情,离人之情,颇耐回味和咀嚼。曲虽终,而余音袅袅,催人泪下。
这首诗写得婉约绮丽,妙在写景真,写情深,景情交融,过渡自然。诗中有景有情,有人有事,也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三十六行诗句一气呵成,绝少生硬拼凑的痕迹。如此长的诗篇,如此空泛的大题目,诗人却应付裕如,处理得自然贴切,结构得天衣无缝,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才气和功力。
上一篇:《无题·唐·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晚晴·唐·李商隐》原文与赏析